正文 分行業的困惑(1 / 1)

分行業的困惑

傳播誌

作為一家專注於營銷領域的媒體(我們不隻是雜誌,還有新媒體),《新營銷》一直沒有明確地劃分行業線。

每次參加會議或活動,大家交換名片之餘,總要問一句:您跑什麼線?您跑什麼口?

我每次都要像複讀機一樣解釋給大家聽:營銷其實是共通的,各行各業都涉及營銷,您看營銷策劃機構,也不會隻接快消客戶或互聯網客戶,很多東西是可以融會貫通的,如果明確地分了行業反而會割裂這些聯係,所以《新營銷》分口沒有那麼細。

這種問題出現之頻繁,讓我有將答案做成Q&A手冊每逢會議發放一圈的衝動。

然而,可能是同事們都遭遇了太多次這種問題,《新營銷》終於要分行業了。

經過一番討論,我們首先按傳統劃分方法確定了一些行業。

接著,問題就出現了。

“智能家居算家電行業、IT行業還是互聯網行業?”

“海爾也搞了海爾商城,算家電行業還是電商行業?”

……

我們發現自己被繞進了一團亂麻。

這讓人不得不思索:在各行業都在融合、行業界限都被打破的今天,分行業是否是一種逆潮流而動的落後行為?在新的市場環境下,需要的到底是專精於某一領域的專家還是比較普遍的通才?記者在行業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才能確定自身價值點?注意力被極度分散的讀者們,他們的視線為什麼而停留?隻是為那些噱頭標題?微信文章的閱讀量真的能反映一篇文章的質量嗎?

說到底,我們不知何去何從。

跟隨潮流,可能成為立場不夠堅定的跟風行為,也可能被稱為靈活應變。固守立場,可能成為經典傳奇,也可能被斥為食古不化。媒體生死一線間,新式媒體還未盈利,傳統媒體已大批死去。

這個世界已經不需要嚴肅媒體了嗎?這個世界已經不需要用心閱讀,而更青睞於以手指滑動來瀏覽嗎?在“互聯網+”的政府背書下,分行業還有意義嗎?這樣的大背景下,所有行業都是互聯網行業吧?

然而,行業還是要分的,隻是,相對於傳統的分行業方法,我們需要更加細致地劃分。現在是2015年,十年前可以把互聯網作為一個行業拎出來,現在已然不可能。因為它太大了,說“互聯網行業”就跟說“商業”一樣是大而無當的說法。具體到下邊還要細分:電商、視頻、社交、廣告……是的,受互聯網技術的影響,廣告行業也早已變了天,這從大品牌持續不斷地削減傳統代理費用就可以看出。

2015年4月底,寶潔公司首席財務官JohnMoeller宣布,公司計劃未來每年將削減5億美元的代理費,主要包括在廣告、媒介購買、公共關係、包裝設計和零售店內宣傳、展示上的費用。這意味著,寶潔也加入了其他大公司的行列。聯合利華、歐萊雅、可口可樂、Visa和強生公司等都在削減代理費。聯合利華去年在廣告和營銷上的費用大約為70億美元,現在也在重新評議它的全球媒介購買,據說這是它“節省成本和提高效率計劃”的一部分。可口可樂去年也宣布,計劃到2016年減少10億代理費,並將這部分預算投入到全球品牌建設和與消費者麵對麵的媒介上。

廣告行業變了,媒體這個行業也在變。如果抱著“傳統媒體”的定位不放,當然會被新銳的潮流所席卷,有句話說得好“消費者不需要鑽孔機,他們需要的隻是一個洞”,從IBM的轉型亦可發現,“懶惰、固執”的消費者需要的是一攬子解決方案,而不是需要他們投入很多精力和時間去弄懂和操作的工具。對於《新營銷》來說,我們也在行業的融合動蕩中嚐試著轉型,我們不是一家傳統媒體,我們不是一本雜誌,我們是——“高質量內容的提供者”。

相信有一天,當媒體要被分行業時,不會被分為“傳統媒體”、“新媒體”,門戶網站也曾經是新媒體,論壇也曾經是新媒體……“新、舊”終究隻是相對的概念,而“內容”才是媒體永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