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濟高增長時期的城郊農地流轉:日本經驗教訓及啟示(3 / 3)

(二)對農業種植結構的影響

在兼業農場經驗模式下,老年農民是主要經營管理者。雖然在小型農業機械協助下,他們尚能獨立完成大部分農業生產活動,但受製於年齡和體力,無法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市場需求信息、組織生產、開拓銷售市場。於是,大多數老年農民更傾向於種植“省心”的農產品。在日本,稻米是最重要的食品糧,長期以來一直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不但大力開展稻米研發,推進稻米生產標準化,而且還成立專業服務機構,隨時為農戶提供稻米生產中的配套服務,並以保護價敞開收購稻米。在這種情況下,相對於其他農業品種,老年農民種植稻米非常省心,且在生產效率上與專業農民、中青年農民的差異並不明顯。老年農民對稻米品種的傾向性選擇,對日本農業種植結構產生了很大影響。在日本,糧食的平均自給率僅為34%,而稻米的自給率卻達到了107%,種植結構嚴重向稻米傾斜。隨著日本稻米產量的提高,庫存日益增加,政府財政負擔也越來越大。

(三)對農業效率及政府保護政策的影響

雖然兼業農戶的收入增長比較快,但這種增長主要來源於非農收入。單單就農業生產而言,由於兼業農場規模較小,無法獲得規模經濟效益,致使生產效率低下。由於農業生產效率低下,日本農業不得不依賴大幅度的關稅保護、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才能維持。在關稅保護上,日本農業1955年的名義保護率為18%,到了1984年迅速增長為102%。同期,美國的農業名義保護率從2%增長為6%,歐盟農業的保護率卻從35%下降為22%。與美國和歐盟相比,日本的農業名義保護率處於非常高的水平。在高關稅保護的同時,日本還通過財政補貼扶持農業發展。以1980年為例,日本農業補貼占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3.6%,歐共體平均為12.5%,前者是後者的2.5倍。高關稅保護及大量的財政補貼,使日本政府麵臨的內外壓力越來越大,而低效率的農業卻離不開日本政府得扶持,日本政府陷入了兩難困境之中。

四、對我國的啟示

從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城郊農地流轉的實際情況及影響來看,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鑒和反思。應該說,隨著農業人口快速向非農部門轉移,日本政府推進農地流轉的初衷是無可厚非的。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是微觀市場主體,他們的決策都是基於自身利益最大化。由於缺乏堅實的微觀基礎,日本政府的政策目標與農民微觀利益出現了背離,致使城郊農地流轉政策基本失敗。與日本相比,我國農村社保體係很不完善,農地現在還承擔著部分社會保障功能。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城郊農地流轉形勢更加複雜。我們在製定城郊農地流轉政策時,應該深刻認識城郊農民的切身利益及其決策模式,將社會保障等因素納入進來,切實製定有效政策,通過利益誘導推進城郊農地流轉。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