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市郊區交通一體化
在上世紀60、7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日本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大量投資,特別是城市郊區交通一體化更是取得了飛速發展。與此同時,小轎車、摩托車等快速交通工具也日益普及。發達的城市郊區交通體係使農村中青年勞動力兼業從事農業生產成為可能,他們既可以在城市主要從事非農工作,獲取較高收入,又可以在周末或農忙時很方便地回家從事農業生產,從而獲得雙份收益。不但如此,由於城市非農工作存在失業風險,而兼業農業卻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定的保障。正是兼業農業給農村中青年勞動力所提供的收入和保障功能,使得他們不太願意將所經營的土地轉讓,這種意願也阻礙了城郊農地的流轉。
(三)城郊農地增值預期
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城郊農地的價格一般都會急劇上漲。之所以出現急劇上漲,原因有三:第一,在城市化高速發展過程中,往往也伴隨著城市空間的擴大,首當其衝的就是城郊農地轉為城市用途,這種城郊農地用途轉變的預期必然帶來農地價格的上漲。其次,在城市化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日益增加的城市人口對農產品形成了巨大的需求,且城市人口收入一般都較高,對農產品價格的承受能力也較強。而城郊農場由於交通便利,捕捉這些市場需求時具有天然的優勢,容易獲得較高的收益,因而帶來農地價格的上漲。最後,各城市的地方政府往往具有相對雄厚的財力,為了保障城市農產品的穩定供給,一般都會對城郊農業給予各種財政扶持政策,這也會推動城郊農地價格上漲。在戰後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日本城郊土地經曆了一輪暴漲。與此同時,農地種植收益增長非常緩慢,投資收益率大幅下降。1955年,日本城市近郊農地平均價格為每公頃116萬日元,種植水稻的收益平均14萬日元,投資收益率為12%。但到了1980年,城市近郊農地平均價格漲到每公頃3828萬日元,種植水稻的收益平均為22.4萬日元,投資收益劇降為0.6%。在這種情況下,城郊農戶擴大農場規模的成本日益攀升,投資收益率卻日益下降,直接製約了城郊農地流轉。
三、日本城郊農地流轉的影響
日本大力推進農地流轉,隻是在人口稀少的偏遠地區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城郊地區農地流轉規模比較小,逐漸形成了以兼業農業為主體的農業經營模式。其影響主要包括如下幾點:
(一)城郊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當初日本發展“自立農業”的目的之一,是希望通過擴大農場規模來提高農民收入。隨著城郊兼業農業的發展,雖然農場規模沒有明顯增加,但農民收入卻大幅增加了。在兼業農業中,老年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力,中青年農民則可在城市獲得高收入,在農忙或周末回家協助農業生產。這樣,從農戶家庭的角度來說,實際上可以從兩個渠道獲得家庭收入,農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統計資料,在1960年,農戶比城市工人家庭的收入低11%,人均收入更是低32%。到了1985年,農戶比城市工人家庭的收入平均高28%,人均收入則高12%。與此同時,從1960年到1985年,非農收入在農戶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從50%提高到85%。可見,非農收入是農民收入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在1985年,通過擴大農場規模而形成的城郊自立農戶,其戶均收入比城郊兼業農戶低40%,人均收入則低28%。試圖通過農地流轉來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政策目標,在自立農戶身上收效不大,反而在兼業農戶身上取得了明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