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混業經營監管的啟示(1 / 2)

金融與投資

作者:孫略

一、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的概念

金融業的混業經營,從狹義上,是指銀行業和證券業之間的經營關係,金融混業經營即銀行機構與證券機構可以進入對方領域進行業務交叉經營;從廣義上,是指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機構的業務互相滲透、交叉,而不僅僅局限於自身分營業務的範圍。這些金融企業以科學的組織方式在貨幣和資本市場進行多業務、多品種、多方式的交叉經營和服務。

二、次貸危機及其對中國金融業的衝擊

資產債券化是金融衍生品市場樂此不疲的事。即便沒有次級貸款,投資人也會找到其他的資產進行債券化,投資人的熱情一定要有一個出口。在以負債消費為消費文化的美國,次級貸款隻是剛好符合了投資人的要求。於是,次級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資產支持證券的出現,成為具有極大吸引力的投資。

次貸危機的杠杆作用十分明顯。以10億資金作抵押的銀行可以解除300億進行投資,就算盈利隻有5%,也能有15億的收益。杠杆的存在使得盈利成為暴利投資人的瘋狂被杠杆所激發。在混業經營十分發達的美國市場,這是一個典型的金融行業各個方麵相互滲透綁定進行投資,而監管跟不上導致的風險溢出。

對於中國來說,次貸危機帶來的影響多數是間接的。中國在海外的投資,絕大多數是通過主權財富基金和國家控製的資金渠道,所用資金也多是中國巨大的外彙儲備。海外投資的絕大部分渠道為海外直接投資(FDR),短期國際借貸與對房地產和金融市場的直接資產投資極其有限,所以對於金融業的直接衝擊是有限的。

但目前中國經濟格局發生的改變,很大程度上是由此次危機引發的中國內部的經濟調整。歐美消費銳減,產品需求量劇烈下降,中國的出口貿易業首當其衝。加上人民幣的升值,直接造成中國出口商品價格上浮或利潤壓縮,兩種情況皆導致中國出口貿易的總利潤明顯下降。出口貿易的惡劣形勢直接引發了大量中小型企業的資金缺口。理論上來說,出口貿易的疲軟可以通過鼓勵國內消費來一定程度地緩解,但是中國目前同時正麵臨著十年來最嚴峻的通貨膨脹壓力,鼓勵群眾花費積蓄雖然可以有效推動經濟,而高通脹帶來的社會問題將會更難解決。因此,政府目前經濟刺激和財政下放方案是有效保護中國經濟的可行途徑。

在全球金融業疲軟的背景下,如果商業銀行和證券市場之間繼續保持過於嚴格的管製、分割,缺乏良性的資金互動機製,以及工具和業務品種單一凝固,將嚴重製約我國商業銀行和證券市場各自的競爭力和發展動力,在向其他WTO組織成員國開放金融服務市場的壓力下,我國銀行和證券業各自的生存危機空前加劇。在這種背景下,混業經營又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

其實早在1999年,人民銀行允許保險基金進入證券市場;2001年,允許商業銀行開辦金融衍生工具;2006年,允許保險機構投資商業銀行股權。這些文件的出台,說明我國正在積極醞釀混業經營。實踐中,我國也已出現了中國光大集團、中信集團、招行集團等一批金融控股集團。2010年比較突出的例子是平安與深發銀行。平安自收購深圳市商業銀行從而跨足銀行業以來,又一次加大腳步進軍商業銀行係統。但也因此在2011年初傳出因央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而引起的平安集團可能存在500億人民幣資金缺口的傳聞。雖然並未證實,但可以肯定的是,混業經營的平安集團需要龐大的資金流來支撐其跨業發展。

事實上存在的混業經營,對中國金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危機以後,各大金融機構分別進行了嚴厲的風險自查,人民銀行和銀監會更是綜合性地進行了多次監管法規的修訂和整改。次貸危機讓中國金融業的飛速發展放緩了腳步。

三、目前混業經營監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