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利益均衡分析(2 / 2)

部分農村職業院校的辦學指導思路不夠明確,專業設置脫離當地經濟和社會實際需要。有的學校存在辦學目的商業化、辦學方向隨機化、辦學模式普教化、辦學行為短期化的現象,使專業設置、課程安排偏離了企業用人需求,影響了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一些高職院校采用了諸如“訂單式”培養、校企合作試驗班、“3+1”培養等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但總體而言企業參與的程度並不高。現階段的校企合作,對責任、權利和義務的要求不夠明確,還沒有建立合適的校企合作教育效果的評價體係,校企合作缺乏必要的物質條件和經費保障,影響企業參與農村職業教育辦學的積極性。

5.學校與政府之間的利益非均衡

主要體現在政府的政策支持、教育投入與學校的政策期望有偏頗,如表5所示。

表5學校與政府之間的利益關係

首先,地方政府對農村職業教育關注度不高。縣鄉兩級政府對農村職業教育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認識不足,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扶持,致使國家規定的發展職業教育的許多政策措施不能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其次,政府在公共資源的配置上多考慮效率優先原則,使農村職業教育投入偏低。農村職業學校在辦學條件、辦學質量、信息獲得等方麵都處於劣勢地位。最後,政府在舉辦農村職業教育過程中缺乏政策創新的工作思路,沒有體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地區性差異,多采用“一刀切”的辦學模式,不利於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製約了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

6.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利益非均衡

主要體現在政府對企業參與農村職業教育辦學的政策支持製度細化及落實不到位,如表6所示。

表6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利益關係

政府有關部門對企業參與農村職業教育辦學的政策支持不到位。首先,缺少農村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集團化辦學的相關法律法規,未能科學規範政府、學校、企業等在辦學中的權利與義務;其次,企業財政專項經費支持、國家專項發展計劃、稅收優惠政策等不到位,這些都不利於引導、鼓勵企業參與農村職業教育辦學。

三、構建利益均衡體係,促進農村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

通過利益相關者的分析,厘清角色,抓住各方在現階段的利益訴求和主要矛盾,最大限度平衡各方利益,製定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戰略。

(一)創新政策,統籌管理,優化利益結構

通過創新思路,統籌管理,進行教育政策與就業政策的創新,優化農村職業教育利益結構。一是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指導下,統籌中央與各級政府的教育政策與製度,鼓勵結合各地經濟發展特點,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村職業教育;二是統籌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職業教育,進行教育政策與就業政策的創新,使農村職業教育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資源保障;三是統籌各級各類教育,使教育資源得到合理配置,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四是全麵統籌財政投入與企業、社會資金辦學的配套政策,鼓勵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辦學,促進農村職業教育投入多元化。

(二)創新招考與教育政策,完善農村職業教育辦學體係

要創新招考製度,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實現教育公平與均衡發展;其次,農村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學曆對接製度,為農村職業教育學生提供學曆提升的機會;最後,針對農村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發展“短循環”特點,農村職業學校在學生培養上可以采用“半工半讀”的模式,使學生在實踐中增長能力,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

(三)提高農村職業教育吸引力,增強農村職業教育社會服務功能

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期,應該提高農村職業教育吸引力,拓寬辦學麵,增強農村職業教育社會服務功能。首先,受教育者的範圍應覆蓋廣大流動人口,特別是像新生代農民工這樣的潛在需求群體;其次,有針對性地培養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各類人才,為新農村建設服務;最後,將短期的技能培訓和長期的教育需求結合起來,實現農村職業教育的終身學習教育模式。

(四)資源整合,“校企對接”,促進農村職業教育規模化、均衡化發展

現階段,我國農村職業教育辦學大都是立足在縣鄉兩域,規模小,辦學模式單一。農村職業學校零星分布在基層,力量薄弱,配套設施不完善,嚴重製約了農村職業教育發展。通過有效的資源整合,促進教育資源優勢互補,形成“農村職業教育聯盟”,提高畢業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探索“校企對接”新途徑,為企業輸送對口人才,實現校企供求雙方的良性互動。

(作者單位:1.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1.2.江西農業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