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利益相關者視角
學術視點
作者:柳軍 曾澤薪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第一次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發展“主線”。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這將引發人力資源新的需求和新的分配格局,進而引發農村職業教育相關利益格局的波動與供求關係的調整。分析新形勢下農村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利益非均衡問題,對構建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利益均衡體係,促進農村職業教育可持續良性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期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新內涵
農村本身是個曆史的動態概念,隨之而來的農村職業教育也是一個動態的曆史範疇。現有的觀點一般將農村職業教育界定為:辦學地域發生在農村,教育對象為農村人口,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職業教育。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在當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農村城鎮化快速發展,農業經濟結構升級,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異軍突起的背景下,傳統“農村職業教育”的內涵已經不能準確反映其教育功能與本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當前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
本文將農村職業教育界定為:麵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是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各類具有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人才的教育。突出“為農村”,而非“農村的”或“在農村”,應打破原地域、生源等固有限製,在專業設置、學生就業等方麵既要立足第一產業,更要注意輻射第二、三產業。
二、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利益非均衡問題
(一)農村職業教育主要利益相關者
農村職業教育主要利益相關者包括受教育者、學校、企業、政府等幾個方麵。它們之間的利益關係總體上是基本固定的,而各相關者利益關注點的動態變化必將影響其利益均衡。農村職業教育利益相關者關係結構如圖1所示。
圖1農村職業教育利益相關者結構圖
(二)利益非均衡問題分析
結合農村職業教育利益相關者結構圖,梳理出當前我國農村職業教育主要相關者之間的六組利益關係,分析其非均衡問題。
1.受教育者與學校之間的利益非均衡
主要體現在受教育者的職業發展與農村職業教育學校提供的教育服務不匹配,如表1所示。
表1受教育者與學校之間的利益關係
受教育者為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迫切希望通過教育提高自身的職業技能,獲得社會認同,改變社會地位。受教育者的預期收益主要從工資待遇和職業認同獲得,預期收益與求學機會成本之間的差額直接影響農村職業教育辦學的吸引力。而現階段農村職業教育畢業生工資待遇偏低,且多從事社會底層工作。畢業生難於獲得學曆、學位的提升機會,限製了學生的求學意願和職業規劃,影響了很大一部分學生就讀農村職業學校的積極性,也影響了農村職業學校的吸引力。
2.受教育者與企業之間的利益非均衡
受教育者與企業之間的利益非均衡主要體現在畢業生的文化素質、勞動技能與企業人力資本需求不匹配,導致人才市場的供求失調,如表2所示。
表2受教育者與企業之間的利益關係
農村職業教育畢業生大都進入低端勞動力市場,工作條件差、管理欠規範。加上戶籍製度的限製,很難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在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期間,企業對新技術熟練工人的需求越來越大。而多數畢業生又缺乏企業需要的知識與技能,無法滿足企業人才需求。這種人才市場供需失衡影響了受教育者的就業水平,也不利於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企業的戰略升級。
3.受教育者與政府之間的利益非均衡
主要體現在政府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政策製定與受教育者的求學、深造、就業等政策期望有偏頗,如表3所示。
表3受教育者與政府之間的利益關係
首先傳統考試招生製度中的單一招考模式所帶來的“掐尖式”的選擇性過濾,嚴重影響了農村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同;其次,農村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學曆對接製度的缺失,使有意向、有能力深造的受教育者難以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最後,就業市場的準入製度和職業資格認證製度的不完善,使得農村職業教育的受教育者在勞動力就業市場不具備競爭優勢。
4.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利益非均衡
主要體現在學校的教育理念、專業設置、課程體係偏離企業的人才需求,企業參與辦學的深度與廣度不夠等,如表4所示。
表4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利益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