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複原型文化景區旅遊吸引力評價與分析(1 / 3)

複原型文化景區旅遊吸引力評價與分析

文化產業研究

作者:王倩 王宇 何橋昕

[摘要] 複原型文化景區作為文化景區的一種重要類型,在文化旅遊日益成為熱點研究話題的今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與關注。然而,在實踐中,不少複原型文化景區卻麵臨著旅遊吸引力不足、知名度較低的狀況。有鑒於此,文章以南京市複原型文化景區——閱江樓景區為例,在構建旅遊吸引力評價體係的基礎上,通過對遊客問卷調查的方法獲取相關數據,進而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對該景區的旅遊吸引力進行定量評價和分析。結果表明,閱江樓景區旅遊吸引力得分較低,為1.40(最高為5分),反映出該景區對遊客的吸引力較弱。建議從挖掘文化內涵、擴大宣傳力度、豐富活動內容、加強景區規劃和資源整合等方麵進一步提升閱江樓景區的旅遊吸引力。

[關鍵詞] 複原型文化景區;旅遊吸引力;評價;主成分分析法;閱江樓景區

[作者簡介] 王倩,南京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旅遊管理係學生,江蘇南京,;王宇,南京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旅遊管理係學生,江蘇南京,;何橋昕,南京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法學係學生,江蘇南京,

[中圖分類號] F59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3)04-0054-0006

一、引言

目前,學術界關於“複原型文化景區”的概念尚無統一和嚴格的界定。2003年,格爾德納從資源屬性的角度將旅遊景區分為自然景觀類旅遊景區和人文景觀類旅遊景區兩類,認為人文景觀類旅遊景區是由多個人文旅遊景點組成,並以一定的自然景觀為背景的相對獨立的景區[1]。而所謂“複原”,根據柴澤俊在《試論古建築修繕“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一文中的解釋,是指“古代勞動人民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由於長期的曆史原因多有損壞或已殘缺不全,可通過搜集資料科學地分析研究,將之恢複到原有狀況,用以證實過去啟示後人。”[2]據此,筆者嚐試性地給出“複原型文化景區”的定義,即:構成該景區的核心人文資源(景觀)曆史上曾經存在過,或在曆史文獻、古籍中記載或提及過,然由於某種原因尚未付諸營建或實施,或由於自然或人為原因被損毀甚至消失,為再現該景觀以供後人觀覽,今人根據古籍記載、實物圖片或目睹者回憶,在原址或異地複原該景觀,並被旅遊業加以利用而形成的一種特殊類型的文化景區,如武漢黃鶴樓景區、杭州雷峰塔景區等。然而除個別複原型文化景區旅遊業發展情況較好之外,在實踐中,不少複原型文化景區大多麵臨著旅遊吸引力不足、知名度較低的狀況,亟須進行理論上的探討和給予實踐上的指導。

旅遊吸引力評價作為旅遊吸引力研究的重要內容,目前學術界對之的研究成果較多,如:宋振春等[3]以泰山為例,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確定了文化遺產旅遊吸引力係統的主要構成因素及其內部結構;劉靜豔[4]采用層次聚類分析方法,對廣東省南澳島旅遊吸引力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蔡梅良等[5]使用不同的評價模型計算了南嶽旅遊地吸引力評價等級,並據此提出進一步提升該旅遊地吸引力的對策;田敏娟等[6]借助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對西安市樓觀台景區旅遊吸引力進行評判;張薇等[7]立足於世界文化遺產地殷墟“免費開放月”之後麵臨遊客數量驟減和旅遊吸引力下降的現實問題,剖析了遺產地旅遊產品原真性開發應體現的四個內涵;黃震方等[8]綜合運用Tramo/Seats季節調整方法和多峰擬合方法,分析了無錫靈山景區1998~2009年遊客變化的階段性及波動特征,探索主題型文化旅遊區的生命周期。然而,從總體上看,已有研究多圍繞自然景區和傳統的曆史文化景區展開,而很少有專門針對“複原型文化景區”進行的研究。有鑒於此,本文以南京市最具代表性的複原型文化景區——閱江樓景區為例,試圖通過對遊客的問卷調查,定量評估該景區的旅遊吸引力,並有針對性地提出進一步提升該景區旅遊吸引力的對策建議,從而為有關部門製定旅遊發展政策及進行旅遊開發規劃等提供科學依據。

二、研究區域概況

閱江樓景區坐落於南京市西北的獅子山巔,瀕臨長江。獅子山原名盧龍山,高78.2米,周長2公裏,為六朝古都南京的江防要塞和曆代的兵家必爭之地。這裏景色優美,“獅嶺雄觀”在清代被列為金陵48景之一。

閱江樓曆史淵源流長,文化底蘊深厚。公元1360年,朱元璋指揮8萬伏兵在盧龍山大敗陳友諒40萬人馬。朱元璋稱帝後,於公元1374年,再次登臨盧龍山,感慨萬端,意欲在山上建一座高聳入雲的樓閣,於是,他親自撰寫了《閱江樓記》,並建造了“平砥”,不過因當時國庫空虛,沒有足夠的財力來支撐閱江樓的修建,此樓終未建成。直到1997年南京市政府正式批準建設閱江樓景區,全部工程於2001年9月竣工並對外開放,從而結束了閱江樓600餘年“有記無樓”的曆史。複原後的閱江樓樓高52米,共7層,碧瓦朱楹、簷牙摩空,具有鮮明的明代風格和古典皇家氣派,與武漢黃鶴樓、嶽陽嶽陽樓、南昌滕王閣合稱江南四大名樓,現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名勝區。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閱江樓景區的知名度與旅遊吸引力仍不能與其他三大名樓相提並論,其遊客接待數量仍處於一個波動發展的狀態。

三、閱江樓景區旅遊吸引力評價

(一)指標體係構建

指標體係的構建是旅遊吸引力評價的基礎和關鍵。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9-13]的基礎上,並結合研究區域的實際情況,本文將閱江樓景區的旅遊吸引力因素歸為四大類,分別為:旅遊資源吸引力、旅遊項目吸引力、旅遊設施吸引力和旅遊形象吸引力,同時把該四大類因素分解成16個具體指標,從而構建閱江樓景區旅遊吸引力評價指標體係。

(二)數據來源

本研究的數據主要通過對閱江樓景區遊客的問卷調查獲取。調查問卷共分兩部分:一是關於遊客個人基本信息的調查,包括其性別、年齡、客源地、文化程度、旅遊方式、來閱江樓景區旅遊的次數、對閱江樓景區的了解程度等;二是關於遊客對閱江樓景區旅遊吸引力感知的調查,要求遊客對前述閱江樓景區旅遊吸引力評價體係的四大因素(即旅遊資源吸引力、旅遊項目吸引力、旅遊設施吸引力、旅遊形象吸引力)16個指標分別打分,每一指標均按李克特五點量表法設計,分別用1、2、3、4、5正向記分方式,分值越高,表示遊客的認可度越高。

問卷調查工作於2012年10月在閱江樓景區展開,共向遊客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93份,其中有效問卷375份,有效問卷率為95.41%。對375份有效問卷中被調查者性別、年齡、客源地、文化程度、旅遊方式、來閱江樓景區的旅遊次數等社會經濟特征進行統計分析可知,被調查樣本中,男性占48.8%,女性占51.2%,男女比例基本相當;年齡以26~40歲的遊客比例最高,占34.9%,其次為19~25歲和41~60歲的,分別占31.7%和18.9%;遊客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其中大專學曆占17.9%,本科及以上學曆占56.8%,兩者合計共占74%左右,因而對被調查內容有較強的理解力;375名被調查者分別來自26個省份,所占比率最多的省份分別為江蘇(32.53%)、浙江(11.73%)和河南(8.8%),從省內外遊客的比較來看,閱江樓景區接待的省外遊客較多,其所占比例約為被調查者總數的2/3;大多數遊客為第一次來閱江樓景區(75.2%),對景區情況不大了解(50.7%),因而可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由於遊客“先入為主”的印象對問卷質量造成的影響,問卷結果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