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控製欲望不能有
1月18日,西班牙《國家報》報道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大部分人控製欲強烈,希望一切都能按自己的意願發展,表現為“試圖控製別人的思想”。這樣的人往往很難幸福。
有西方心理學家分析說,旺盛的控製欲是自卑的表現。這些人總擔心別人小看自己的能力,而別人小看自己的可能性隻有一個,那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控製欲望會破壞很多原本親密的關係,包括親子、夫妻、朋友等。因此,想說服一個人並不容易,就算成功了,也會麵臨失去一個好友的危險。美國塔夫斯大學兒童心理學家大衛-艾爾金德針對親子關係指出,許多家長把自己當成孩子的代理人,喜歡控製孩子的生活。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奇科分校的格衛茲教授研究發現,從這樣的家庭走出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患上抑鬱症,也很少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更有甚者,成年後可能親子反目。
其實,世上事大多無對錯之分,沒有必要非得爭個你死我活。親子間也一樣,孩子要走的路,就讓他去走。隻要不是原則性問題,就不要幹涉。不妨采用我國大思想家老子“無為而治”的原則,遵循自然的法則而不妄為,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分歧。
第五課
良性爭吵促感情
“結婚5年到如今已平淡如水,我倆都沒了初戀時那種恨不相見的感情。”相信不少夫妻都有這樣的感覺。盡管不太吵架,但兩人卻陌如路人。
美國波特蘭大學心理學家威爾-米克指出,浪漫的愛情大約隻能持續一年半左右。隨後,雙方就會發現對方有種種不合自己心意之處。美國丹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馬克曼說,大家普遍認為不吵架就是好夫妻,其實這並不科學。他研究發現,完美的伴侶會相互吐苦水甚至吵架,隻是他們從不過分指責對方,更不會因為一點小事產生偏見,而會勇於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適當的爭吵是感情的催化劑,而永無分歧的感情是很難長久的。
記住,早晨出門上班前4分鍾及下班回家後4分鍾不要發生矛盾,否則容易激化。吵架千萬不要否定對方的價值或用對比的口吻,比如“你能幹什麼”或“我以前的男朋友比你強多了”。另外,交朋友也要學會走中庸之道,但不可無原則妥協。
第六課
得失之患該放下
有人給朋友送了件禮物,事後就一直琢磨:“他啥時候能還我人情呢?”還有人給晚歸的男友煮了一碗麵,看著他吃完倒頭就睡,心裏就不平衡起來:“等了他一宿,卻連聲‘謝謝’都沒有!”不論感情還是物質,每段關係裏都少不了付出和回報。
每個付出了的人都希望馬上獲得回報。但事實上,我們很少能保證及時得到報答。若非要糾結於此,那麼人生就會陷入這類蠅頭小利中,很難幸福。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滕伯格提出的“愛情三元理論”或許能給我們啟示。他認為,完美的愛情需要親密(心靈的溝通)、激情(身體的吸引)與承諾(關係的穩固)。所以,戀愛需要彼此投入,不管以後是否走到一起,既然這一刻彼此心裏有對方,就要好好的。
不僅是愛情,其他關係也一樣。正所謂“有舍才有得”,人生得失就像手中握的沙子,隻有以不計較的心態攤開手掌,才能留下更多。更何況,有時候我們付出的並非對方需要的,回報與否也是對方的事情。因此,不必對眼前的小利耿耿於懷,不妨把心放寬。要相信,真摯的付出一定會收獲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