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際6堂課,再不上就晚了(1 / 2)

心理門診

作者:夏霽 張傑

編者的話:心理學家發現,擁有3~5個摯友的人,比沒有朋友的人壽命長15%。不論與朋友、愛人還是子女、父母,隻要你擁有的關係是健康的,就能獲得幸福人生。近日,美國《讀者文摘》雜誌總結出獲得完美關係不得不上的6堂課。《生命時報》也邀請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進中心測評部主任肖震宇、北京師範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李君進行解讀,教你如何維係好友情、親情和愛情。

第一課

性情相投更長久

許多人遇到傷心事無處傾訴,隻能自己扛。有研究表明,這種“孤家寡人”的生活會導致抗壓能力下降,抑鬱風險增加等。

朋友難交,自然讓人孤獨,哪怕身處喧鬧的人群也沒有歸屬感。究其原因,主要是社會變革導致人們的差異日漸增大,因此,每個人都需要找到幾個能訴說心裏話的好朋友。宋代文學家陳亮在《與呂伯恭正字書》中說:“天下事常出於人意料之外,誌同道合,便能引其類。”而許多科學研究也表明,誌同道合者才能成為真正的知心好友。英國倫敦格雷欣學院心理學家格倫-威爾遜指出,朋友或夫妻之間的價值觀、性格特征、經濟條件、生活方式,甚至年齡越相似,這份友情或愛情就越健康、長久。你會因為想的事、說的話都與他們相近,經常有觸動心靈的感覺。這種穩固的感受“共享”會讓你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要交到誌同道合的朋友,不妨從興趣入手,比如跟有愛心的人參加公益活動、跟喜歡音樂的人組建樂隊、跟心理學愛好者共同參與心靈工作坊等。

第二課

交友質比量重要

現代人常有這樣的疑問:手機裏存著幾百個號碼,但真能稱為朋友的有幾個?《生命時報》聯合搜狐網健康頻道進行的一項調查也顯示,八成人有“熟人越來越多,朋友越來越少”的感覺。

科學家用數據證實了這一現象:英國社會學家傑拉爾德-莫倫霍斯特發現,平均每隔7年,人們就會失去半數親密朋友。英國和芬蘭一項最新研究也發現,當人們到新環境後,就會遠離原來的朋友。

缺乏友情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美國楊百翰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隆斯泰德進行過一項長達7年的跟蹤調查,發現低水平的社會互動對人們身體的傷害等於每天吸15支煙。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心理學家謝爾登-科恩發現,社交廣泛者更不易感冒。美國社會學家羅文解釋說,朋友能給我們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和資源,幫我們排憂解難,避免產生過激的思想或行為。美國猶他大學心理學家貝特-烏奇諾則指出,關係的質量比數量更重要。

誠然,科技進步推動了人際交流,但想交到知心朋友,仍需付出更多精力。不妨定期請密友來家中小聚,喝茶、品酒,說說近況,來維護友情。

第三課

接納一切好與壞

美國有首歌唱道:“今天嫁給這個男人,明天就開始改變他的生活方式。”這首歌諷刺了這樣一種心態:總是試圖改變別人。

美國婚姻家庭心理學專家保羅-科爾曼說,許多人總是堅信自己看問題的方式和角度是正確的,並喜歡糾正別人。比如妻子不喜歡參與朋友聚會,就要求丈夫也不許跟哥們偶爾吃飯聊天,甚至在家庭聚會中提前離場,毫不顧忌對方的麵子;再如兒子說不想考大學,家長就如臨大敵,天天“轟炸式”說教孩子,甚至辭職看著孩子學習。這樣做的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對方很容易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不信任、不理解,甚至心生怨恨,反抗地更強烈。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我們要試著求同存異,學會適應對方。”科爾曼說。美國西北大學心理學家芬克爾建議,更好的做法是,接納讓你不愉快的事情,同時向內看,問問自己為何如此喜歡對別人指手畫腳。這樣做能讓心態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