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興辦女子商業。如1912年,俞植權在上海創辦女子興業公司,售“各種花素改良愛國布、湖絲和各種化學品、日用品”。陳鴻璧的愛華公司,生產國產綢絲、愛國女帽,盛銷一時。(《中國婦女運動曆史資料 1840-1918》)

第三、設立女子農業講習所。張錫麟於1912年在上海開辦“女子蠶桑講習所”。陳鴻璧創設女界畜植試驗所,種大豆等農作物和養羊等家畜。(《民聲日報》1912年 4月 9日《開辦蠶桑講習所》)

第四、興辦女子實業公司。如1912年,汪趙潤等成立中華女子實業進行會,設總會於上海,各地設支部。(《神州日報》1912年 7月 21日《中華女子實業進行會先辦暑假工藝補習所通告》)

第五、擬辦中華女子國民銀行。

隨袁世凱上台,女子參政運動也走向式微。1913年11月,北京政府以“法律無允許明文”為由,解散女子參政同盟會。1914年進一步規定女性“不得加入政治結社”。

政府管製女性教育,提倡“良妻賢母”,讓女性退出社會職業。(《申報》1913年11月30《專電》,《政府公報》1914年3月3日《治安警察條例》)

曆史盡管嚴重倒退,但民智已開。女工數量、參與行業不斷擴大。至1916年,全國共有女工24萬多,江蘇、廣東、山東、安徽四省女工均比男工多。(《近代中國婦女生活》河南人民出版社)

1916年底,北京中國銀行鑒於“女子心思細密”,且不像男子有“派別關係”,率先使用女子司賬,傳為美談。女性躋身白領階層,無疑是對當局反動政策的反抗。(《時報》1918年3月26日《滬上將有女銀行員出現》)

第二階段 20世紀20年代至1949年

國際背景

1920 年,美國女性獲得選舉權。

1929年至1933年,西方經濟大危機,但女性就業人數持續增長。而現實中,性別不平等沒根本改善,如職業隔離、發展前景不佳。

避孕、節育是女性努力方向之一。她們覺得要經濟獨立,必須掌控生殖功能。

1949年,法國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瓦出版《第二性》,被譽為“有史以來討論女性最健

全、最理智、最充滿智慧的書”。

國內局勢:為職業平等而鬥爭

北洋政府壓迫下的女性一直沉寂,直到新文化運動興起。

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係列文章,指出孔子之道“以夫為婦綱,為婦者當然被養於夫,不必有獨立生活也”,完全背離現代生活、社會進化原則。

1918年 6 月,《新青年》刊登易卜生作品《娜拉》,女性紛紛呼籲“不能成為男子的玩偶”。魯迅提出“娜拉出走後應該怎麼辦”,指出女性隻有經濟自立,才能完全自由。

思想解放,促進了人們對女性經濟問題的深入廣泛思考。(《解放與改造》第 1卷第 3號)

1920年,對西方女權理論家著作的介紹,尤其是對美國婦女運動著名理論家紀爾曼夫人《婦女與經濟》一書的評譯,豐富了女性經濟獨立論的理論依據。

許多報刊也日益關注女性獨立問題,為女性爭取就業機會平等清潔了輿論環境。(《覺悟》1920年第 1期)

1921年,湖南長沙女界聯合會成立,以“取得職業對等權”為綱領之一。一年後,湖南省教育、財政各機關中便有了女職員。

1922年,北京女高師學生周敏等成立女權運動同盟會,在各大城市建立分會,聲援女性改良工製、實行八小時工作製、保護母性等活動。(《中國婦女運動通史》上海書店據商務印書館)

1920年秋,北京女界陳麗華等發起籌備中國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包攬全部行務,開女子從事金融業之先河。

1924年,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創設,投資、行員多為女性。至30年代中期,業務一直蒸蒸日上。(《湖北社會科學》2008年第10期《從女性金融從業人員曆史變遷看女性職業發展》)

女子參政開始出現。1922 年,湖南省產生女議員王昌國。到1940 年,全國200 餘名參政員中,有女性吳貽芳、羅衡等多人。

“上海郵局任用女職員……那時女權運動隨著工人運動的潮流,激蕩全國。政府為適應潮流起見,始準國家機關,任用職員,不分性別”。(《上海產業與上海職工》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