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為業的女作家首次出現,如丁玲、冰心等人。

女撰稿人、編輯、記者隊伍壯大。如路透社的趙敏淑、《中央日報》的封禾子等。

法律界也出現了女性,如南京鄧季惺、上海史良、北平紀清漪等。

嶄露頭角的還有女科學家,如豐雲鶴、勞君展等。

從業資格提升,緣於女性文化技術水平的提高。

20世紀20 年代,江蘇省內27個縣小學女教職員裏,出身女師的504人,來自女中的130人……

首都警廳1931 年招收女警,均為高小畢業,口試合格後,筆試黨義、國文和算術。

1948 年,中國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有空中小姐 40 位左右,通曉廣東話、英語、上海話、國語,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工廠多是機器勞作,對女工的技術要求也相應提高。(《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文教事業卷》福建教育出版社)

從業女性雖大大增多,各領域都涉足,但所占比例不高。大多女性職位也較低。

民國政府的職員分為特任、簡任、薦任、聘任、委任、派用等多個等級,女性多為委任以下職位,“大多數都是雇員階級”。(《中國社會》1936年1月2卷3期《中國婦女運動的路線》)

工廠中,女性大多是普通職工。銀行女職員大多是會計助理、練習生。(上海市通誌館年鑒委員會《上海市年鑒》1937年10月)

1931年,政府頒布新的《工廠法》《中華民國民法》,確認女工八小時工作製、與男工同工同酬。工時、工資、獎懲等,都有適用女性的條例。(《上海產業與上海職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21 年,廣三鐵路對女職員的規定是:凡例假及星期日均放假休息。(《婦女雜誌》1922年1月8卷1號《廣三鐵路的女職員》)

女性勇敢地走上職場,但遇到許多輕視。

當過教員、公務員的白女士說:“這五年做事的結果,除教書時從學生方麵得到一些安慰和興奮外,我得到的是侮辱、輕視、譏笑、毀謗和排斥。”(《婦女生活》1931年4卷1期《從職業說到救亡》)

出現歧視,是因為某些單位容納女性別有所圖。如北伐告成時,一些沒有女職員的機關,隨便從親友中拉幾位,能否做事不管,應應光景是必需的。

就業背景複雜,必然導致女性踏入社會的艱辛。(《婦女生活》1937年2月4卷2期《女記者蔣逸霄訪問記》)

此外,女性在經驗、能力、社會閱曆上都不足,從業受影響是必然。但不管怎樣,作為新生力量,她們勇於投身社會,塑造了中國女性新形象。

第三階段 20世紀1949年至今

國際背景

女性解放運動掀起第二次浪潮(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首先從美國開始。直接導火索:一是1963年,貝蒂·弗裏丹發表《女性的奧秘》一書,用體驗和調查駁斥“快樂家庭主婦”的神話。一是失望於男性支配的民權運動,女權主義運動廣泛開展。其基調是強調兩性分工自然性、爭取工作條件平等等。一些西方女性獲得墮胎權。

此階段,性別問題主流化——聯合國將1975年定為國際婦女年。

之後,女性解放運動掀起第三次浪潮(1990年至今)。性別研究興起,流派紛呈。

國內局勢:

1949年新中國成立,“婦女能頂半邊天”成為時代口號。

具臨時憲法地位的《共同綱領》通過,女性取得各項平等權利。

1949年至1957年,女職工從60萬人增加到328.6萬人。許多崗位出現第一批女職工。

絕大多數城市職工家屬被發動,安置到國營單位、街道集體企業,女性長期企盼的就業意願一夜之間實現。

同工同酬普遍實行。女工勞動的特殊保護,如產假規定,在1953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中有明確規定。(《勞動保障通訊》2000年03期《50年中國城市女性就業的回顧》)

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農村經濟體製改革後,女勞力占半數以上。商品經濟較發達地區,從

商農民中女性約占二分之一。農業生產總值中,女性創造的產值超過一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婦女的狀況》1994年6月)

1995年,在北京召開的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會議形成《行動綱領》,整個世界範圍內都加快了兩性平等步伐。

參會各國政府宣言:確保婦女有平等機會取得經濟資源。

(編輯 趙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