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百年職場路
慧眼·天下
作者:本刊編輯部
《莫愁·智慧女性》語彙新解——女性百年職場路
20世紀是發現、解放女性的世紀。
從文藝複興之初,伴隨封建王權秩序的鬆動,“人”的意識萌芽,女性就對自身的存在、價值、意義有了自覺意識。此後不斷發展、鬥爭,被囚禁於家庭的女性走向社會,獲得自然權利。
在這個過程中,職場與女性覺醒有很大關係。
女權主義的起源,同步歐洲工業革命,隨女工出現而出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勞動力短缺,歐美女性大批填補空缺崗位,分享為男性壟斷的權利。而在中國,為救亡,女性加入時代洪流,得到解放。
女性通過職業化,獲得社會權利,與男性建立了同誌式的關係。
本文循著這條脈絡,回顧女性如何從職場起步,走向全然解放。
第一階段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1919年
國際背景
女性解放運動掀起第一次浪潮(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
1789年10 月,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一群巴黎婦女向國民議會要求平等人權,揭開女權運動序幕。
1907年,德國革命家克拉拉·蔡特金發起第一次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大會。她被譽為“國際婦女運動之母”。
1910年,3月8日被定為國際勞動婦女節。
19世紀中葉起,運動中心轉向美國。這次運動爭論焦點是要求兩性平等,強調男女智力、能力無區別。
國內局勢:婦女職業運動興起
19世紀70年代初,上海租界內的煙館為招攬顧客,雇傭女堂倌跑堂。有女性服務,價格又低廉,店夥、轎夫、雜役等都樂於來消遣。
1873年3月,政府發布查禁女堂倌告示。
女堂倌為全民共詬,卻是中國女性首次以自主身份進入社會。這與傳統、具強烈人身依附性質的女傭、女藝人等不同,是近代職業婦女的發端。(《申報》1873年2月4日《論女堂煙館亟宜禁止事》)
工業部門開始雇女工,職業婦女產生。
1872年,華僑商人陳啟源在廣東南海設立繅絲廠,招女工達六七百人。最初輿論指責,“男女混雜,亂俗敗常”。但雇主喜歡女工工價低、好管束、手腳麻利;女性也願做工補貼家用。1881年,廣州附近繅絲廠達11個,雇用的絕大多數為女工。
1888年前後,上海一些茶棧、絲棧招女工揀茶、選繭,貧家女爭做工蔚然成風。(《華字日報》1874年5月29日《機器近事》)
職業女性真正得到發展,契機還是女子留學、興女學運動。
1896年,第一批歸國女留學生康愛德、石美玉在南昌與九江各開了一家醫院。留學為女性開辟了一些較高級的職業。(《東方雜誌》第31卷第11號《甲午戰前四位女留學生》)
戊戌變法前後,興女學被啟蒙思想家提到“強國保種”的高度。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認為當時美國最富的原因,就是女學最盛,女子大量參加勞動,為女性從事社會職業徹底打開觀念大門。(《時務報》1897年 4月 12日《論女學》)
1897年,57位中國女性與65位西方女性共商辦女學。這次“裙釵大會”是兩千年來中國女性第一次集會。
在維新派和上海紳商努力下,1897年6月,中國第一所女子學校開學。女學堂開設西文、工藝、音樂、醫學各課,著重職業訓練。廣東、江蘇、湖南等地私立女學堂紛紛興起。
1902年後,女子出國留學人數漸增,成為潮流。(《時務日報》1898年5月5日《中國女學會書塾告白》)
1898年7月,《女學報》創刊於上海,這是中國近代創辦的第一份女報。維新派女性在報上
主張向各國學習,“女子之學業成就者,為工為商,為醫生,為教師”。她們提出“天下興亡,女子也有責”。(《女學報》1898年9月第7期《論女學堂當與男學堂並重》)
從1901年至1911年,女留學生在國內外創辦女性報刊近三十種,鼓吹女性自立。辦報增加了女性職業範圍,且讓女性承擔起男性才能承擔的社會責任,並開始解放自己,還為後來女子參政運動埋下伏筆。
1903年8月金一著的《女界鍾》發行,是近代中國第一部論述婦女問題的專著,第一次喊出“女權萬歲”。
1912年,孫中山號召“振興實業”,促成空前的女性實業運動。運動有五方麵。
第一、創辦女子工藝廠。如1912年3月,沈佩貞倡議南京創辦中央女子工藝廠,並創立中央女子工藝學堂,開設養蠶、製絲、染色、算學等科目。健康、不纏足、品格好的女性均可入校,不收學費。(《民聲日報》1912年 3月 13日《中央女子工藝廠出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