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刻花手與八珍席(六)(2 / 2)

這在現代人眼中看來實在愚昧。可畢竟這是上千年遺存下來的傳統,窯工們的信仰所在,倒真不容易分清其好壞。

每一個時代,甚至於不同的窯口所奉祀的神仙都不大一樣。

不知道南怪這裏奉祀的是哪位?是老君?還是十二金仙中以煉器聞名於世的雲中子?

火頭三將手中的香分發給眾人,七人畢恭畢敬地持香跪拜,三參三拜。

這是一個很簡易的拜神祈禱儀式,簡易到言若海四人連所拜何人都沒看清楚,儀式便結束了。

好奇心作祟,四人不約而同地往前方供奉的牌位跟前靠了靠,再靠了靠,嗯,看到了……

“我×!”就像是有人往頭上潑了一盆冷水,四人同時遲登了一下,繼而刹那間臉部表情異常精彩。

其中尤以唐英的臉上最為豐富,時紅時綠,好不精彩,顯然氣得不輕。

“別愣在這了,跟我走。”多師姐臉色緩了緩,看到幾人臉上的表情,壓抑不住想笑出聲兒來。

你當拜得是哪位大神?大清乾隆爺手下禦用造假師;陶瓷史上最有天賦的窯事天才,唐英是也。

可想而知,當幾人看到剛才畢恭畢敬跪拜的神位上寫著“唐英”一名的時候……

※※※

“拉坯、印坯是定窯成型製作的主要方法。拉坯成型屬於定窯成型的主要手段,在唐代如此,在當代也理應如此,尤其是宋代仿品,更應該如此。拉坯,便要借助拉坯機。”多師姐伸手一指,“這就是由師父仿製的宋代拉坯機。”

頓了一下,多師姐略帶些遺憾道:“可惜,今天我們無法見到宋代瓷窯拉坯機的形狀和製作工藝的圖紙和記載,所以隻有憑空想象……”

言若海點了點頭,南怪作仿的精髓,便是——還原。

不僅僅要還原當時的燒成環境,更要還原當時所用的器物工具。甚至於大到窯爐,小到一把刻刀,都要進行精確的還原仿製。

可拉坯機的設計、創新在過去瓷窯數百年生產史上肯定有所改進和發展,特別是:在提高轉速和保證成型規整度上將會不斷注入新的設計思維。

這種東西哪裏能如此輕易便仿製出來?!

話雖這樣說,言若海還是定睛朝拉坯機看去。

這部拉坯機隻有一個軸承,上部為木質輪盤,從軸承底部引出一條傳送帶套在另一方,約三米左右的搖動立杆。

很明顯:這是采取兩人合作的轆轤車!

轆轤車?!

言若海心中一動,經過時代的變遷,宋代的轆轤車是個什麼樣子,現代人根本無從獲悉。

可曾經生活在大明王朝的言若海卻十分清楚,眼前這個僅僅憑借經驗和推測仿製出的轆轤車,已然得其精髓。

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宋代沒有現代的機械優勢,但其拉坯轆轤,也具有一定的先進性,甚至於比現代一些民間粗瓷窯場的轆轤,其......

使用性能恐怕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南怪竟然憑借經驗和主觀推測就把它造了出來,足以見得她在燒製方麵的深厚造詣。

“印坯主要用來製作一些器形不規則,樣式多變、複雜的器物,比如孩兒枕或是剔花枕。類似於盤、碗這類器物,大多都采用拉坯。”多師姐吩咐唐英幾句,將泥料放在輪盤上,將實際操作展示給四人。

看了會兒,言若海已然把握到這部轆轤車的原理所在了:它是靠人搖轉立杆,使傳動帶旋轉以牽引轆轤車轉動,這樣就可以使輪盤轉動。

不過,很顯然,這種兩人合作成型,需要配合的默契。至少要求搖杆者懂得拉坯,甚至會拉坯。以使在搖杆快慢速度掌握在最佳程度,根據成型需要傳遞其適應的輪盤轉速。由慢到快,再由塊到慢,都需深諳拉坯技術原理。

其次,還要求拉坯的會搖杆,明白搖杆傳動速度及其轉數,以便指揮搖杆工人而利於操作。

因為唐英是新手上路,所以隻是一味聽多師姐吩咐。多師姐說,加勁兒搖,他就使全力搖動,多師姐說慢,他就放緩搖。

所幸多師姐的拉坯技藝高超,否則這種技術活兒,靠唐英這種半吊子肯定早早就歇菜。

“轆轤車轉動要求是,從快到慢或由慢變快都需要漸漸地有序過度。最忌時猛時緩、猛搖猛停。”多師姐最後補充道。

四人點點頭,這是個很淺顯卻又很容易被人忽視的道理:就像是高速公路奔馳的跑車,一旦出現急刹車就會造成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