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飲食文化來說,中國的菜肴博大精深,不但講究色、香、味,而且追求形、聲、器,這乃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六美”。
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談:昔日中西未通市以前,西方人隻知烹調一道,奉法國為世界之冠,乃至一嚐中國之味,莫不以中國為冠矣。
而中國烹飪的精華——八珍席,其烹調技藝簡直就是出神入化,無與倫比。
本來赫五爺心情並不高,隻想著隨便做出幾道菜來也就罷了。哪裏想到在見識過四福的刻花手刀藝之後,竟然激起了骨子裏的血性,似乎要證明自己寶刀未老,親自披掛上陣上演了這麼一出美妙絕倫的廚藝展示。
由於八珍席係數赫五爺絕技,言若海一行人在灶上也幫不上什麼忙,而四福也僅僅是舞舞菜刀,真論起烹飪、炒菜,他也遞不上招,幾人相約便索性坐在客廳裏等候。
灶上僅僅留下赫五爺和大師兄張大民。張大民一心想要見識八珍席絕技,自是說什麼也不離地兒。
再者,雖說赫五爺身經百戰,這種宴席對他來說不在話下,但畢竟歲數不饒人,也就僅能堅持幾道大菜罷了。
留下張大民,正好給自己打個下手,隻要自己在旁邊掌眼,憑借張大民的廚藝,應該問題不大。
吳媽按照唐英的吩咐,在客廳裏擺了張大圓桌,上麵還鋪了紅絨布,專門用來擺放即將出鍋的八珍宴。
八珍上席之前,走了七八道精致的涼菜。這涼菜自是出於張大民和四福之手,那雕刻精美的各種拚盤,看得人的確賞心悅目。
沒等一會兒,就開始起熱菜了。吳媽像是一個盡職的服務小姐,穿梭於廚房和客廳之間。
菜一上桌,便引來一片嘖嘖的讚美聲和倒吸涼氣的聲音。
每道菜還有一個美妙的名兒。熊掌叫“南極星輝”,駝峰叫“五嶽朝天”,還有什麼“龍鳳朝天”、“孔雀開屏”、“鳧泛瑤池”、“四海上壽”、“葉底鴛鴦”、“玉釵飛燕”、“五牛吐金”,甚至於連湯都有一個很講究的名字——“八仙鬥寶珍珠湯”。
先不說每道菜的色香味,單說這些菜名,就讓言若海他們開了眼,更是挑剔如四福,也不得不連豎二十多次大拇指。而身為服務員的吳媽在遭遇這個景致的時候,更是不禁拍起了巴掌。
沒有人動筷子,因為這些菜實在太精美、太漂亮了,像是一副風景畫,又像是一件藝術品,叫人根本舍不得把它吃進肚子裏。
“名不虛傳啊,赫五爺的功夫,真是名不虛傳!這些菜簡直就是美妙的藝術品。文化,對,這就是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啊。”言若海心裏讚歎著。
而廚房裏,這會兒跟客廳的熱鬧氣氛比起來,簡直是兩個世界。灶火熊熊,油煙四起,炒勺鏗鏘,香味飄逸。三四個灶眼,全部占滿,赫五爺神情若定,指揮著張大民忙這忙那,好像生就把張大民當成了徒弟使喚。
除了幾個主要的大菜由他親自掌灶外,更多的他還是把操作機會讓給了張大民。
這種機會難得,雖然張大民並沒有拜師,赫五爺也沒說收徒。可這場景,又何嚐不是一種絕技的傳承。
珍惜!對,是珍惜。張大民的心裏現在隻剩下這麼個想法,不知不覺,他已經在內心深處把這位老人上升到了“師父”的高度。
為了能讓“師父”滿意,他益發地去賣力,去大顯身手……
看到這個場麵,言若海突然從內心深處湧現出一陣毫無來由的感動。那種從心室內轟然噴發的強烈感動……
傳承。自己見證了一門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精巧技藝的傳承!是的,是一種由老及少的傳承,待老人作古,還有一批朝氣蓬勃的......
青年人將這門技藝重光於天下!一代代、一世世的傳承下去!
即使時間流逝,依舊能傲然挺立於世!
至於四福親嚐了這桌八珍席後,是否會履行諾言;至於這桌八珍席到底有多麼美味?!
言若海已然不在意了,隻是微微一笑,不動聲色地擦過眼角……
※※※
“我們去哪?是要開始燒製了麼?”唐英幾人跟在四福的身後。
“拜祖師!”火頭三的神色在這一刻竟無比凝重。
民間習俗,凡窯業包括一些磚瓦窯都會非常虔誠地奉祀和祭典天神——太上老君。
究其原因,這是因為當年燒窯完全靠經驗把握,燒壞窯的情況非常普遍。在封建社會,人們思想愚昧,為了把窯燒好,隻好求助於天,聽天由命。甚至相傳有個別窯主每窯裝進一雙童男、童女,用以祭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