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手工味與刻劃花(1 / 2)

經過拉坯成型,製成原胎後,下一道工序便是在原胎上雕之以陽紋了。

刻花手四福的刻劃花絕技,毋庸置疑是整個燒製工程中最有技術含量,最能體現古代窯工非凡智慧和技能的代表,同時也是言若海四人最為感興趣的技巧。

刻花手,或曰刻花把式,流行於宋代。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都以培養和擁有自己的刻花隊伍和後備力量為主要任務。

同拉坯相比較,刻花藝術的技術含量更高,更難以把握。因為刻花不但需要一定的文化藝術思維作鋪墊,還需要一種先天的能工意識。

因與此,在那個窯口林立繁盛如同百花爭奇鬥豔的年代,一個優秀的刻花手,其待遇、地位都高得令人咂舌。

言若海他們為了這門絕藝,可是想盡了辦法,最後請得京城名廚赫五爺親自出馬,擺了一桌美妙絕倫的八珍席,這才得償所願。所以,對於這次的機會,四人格外珍惜。

“宋定窯裝飾手法有很多,總括起來以刻花、劃花、印花最為多見。此外,還有堆花、剔花和貼花等等。同一種裝飾手法,所涉及的紋樣題材也是多種多樣的。天上地下,花鳥魚蟲,無所不及。而其中手刻花紋比例最大,幾乎占了定窯裝飾方法的十分之七。”四福停下講述,端起蓋碗,啜了口茶,突然抬頭問道:“你們說這是為什麼?”

啊?誰……知道為什麼?

這麼深奧的技術問題,言若海四人都是燒瓷的菜鳥,他們又哪能劃出什麼道道來。

約莫過了三十秒的時間,言若海四人的額頭上已然見了汗。臨來的時候,多師姐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順著四福的性子來。否則,四福的怪脾氣發作起來,誰也保證不了會出些什麼事。

眾人誰也沒有把這兒當回事。反正是傳授嘛,帶上一雙耳朵細心聽便是了,讓咱幹啥就幹啥唄?!哪裏想到,剛剛開始,四福就進入了狀態,愣是整出這麼個幺蛾子。

眼看四福的胖臉沉了下去,眾人心裏都知道:如果再回答不上那個問題,好不容易得到的機會就又要失去了。

“那個……做一件印花盤、碗,要經過製範、素燒,然後進入拉坯成型。僅製範一道工序就至少要經過兩周的時間,拿來使用到出成品又需要一周時間,而且每一種陶範隻能限製出產一個品種。”言若海硬著頭皮說出自己的想法,“手刻花紋就不一樣了。隻要拉坯能作出不同的形製和具備一定的裝飾才能,那刻花手便可以盡情發揮,一日之內,可以按照創作思路,作出十個八個或者更多。”

說到這裏,言若海小心翼翼地撇眼看了一眼,發現四福的臉色略有緩和,連忙接著道:“稍微縮水就可以進入修坯,然後刻花。用刀在器物上作工,刀隨人意,各出機杼,不拘成格成規。一般情況下,一件小型盤、碗刻劃不超過一兩分鍾。一件大型盤、碗最多隻需要三五分鍾。

運刀隨心、刻花如意。這樣算起來,刻花效率大大超過了印花和其他裝飾。”

言若海這是在撿漏子。他從表相上著手分析,手刻花紋可心應手、便於操縱,的確要比其他的裝飾方法省時省工。

這麼淺顯的東西,即使是全然不懂得燒製的外行,也能侃侃而談。純屬於和稀泥,沒有一點兒技術含量。

他在這兒說這麼一通,純粹是賭一賭罷了。反正是萬金油的說法,不管你怎麼認為,都是對的。

停了片刻,四福皺了皺眉頭,重複道:“運刀隨心、刻花如意?”

“對。就是運刀隨心,這與國畫的筆墨揮灑如出一轍。同時,它又類似於中國書法之狂草,其隨形構架、點畫映帶、縱橫馳騁......

、龍遊鳳翥。其率真的自然性質,會令人感到一種生動的樸素美,一種沒有絲毫矯揉造作的樸素美。”

一次是和稀泥,兩次也是和,嘿~咱接著和唄。言若海無限鬱悶地想。

“刻花是指在原胎較光凸的造型器壁上進行創作,紋飾要求古樸簡潔、有疏密之分,嚴禁零亂、混雜、臃腫、累贅之弊。這是刻花創作的大方向所在。”

聽到四福的話音又起,四人同時在心裏暗暗捏了把汗:上個問題可算是蒙混過關了。

“同時,在細節上,刻刀要精細。要求刀法嫻熟,紋飾輪廓邊沿高凸,中部呈凹狀。這是為什麼呢……”

四福頓了一下,言若海四人心中不禁狂跳不已:不是吧,又來?!

唐英三人刹那間將火熱的目光投向言若海,卻從他略顯疲憊的眼睛中讀到答案:算了,放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