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可惜,這個招數的效果比璞鼎查所想的還要差。
“英美法三國是當世最強的三個國家,在下一向敬佩得很。
隻是公使先生好像還沒明白過來,我尊敬這三個國家是一碼事,尊敬幾位領事先生又是另一回事情。”李仙溫和地說道。
“這話怎麼說?”璞鼎查心中暗叫不好,表麵上卻不動聲色。
“幾位似乎過於高估自己在各自國家的影響力了。
我很清楚幾位都是怎麼成為外交人員的,也明白公使先生在本國的艱難境地,實不相瞞很難相信幾位在自己國家有足夠的影響力,參與到一些真正的大事情上。
就以英國而言,真要打仗也要看倫敦自己的意願,倫敦要打便打,倫敦要和便和,我實不敢相信公使先生有能力促使倫敦更改戰爭的決定,或更改和談的決定。”李仙饒有興趣地說道。
璞鼎查心中大怒,當時就想發作,隻是一看到李仙的神態就如被潑了冷水一般冷靜下來,將渾身的火氣都隱藏起來。
璞鼎查久在印度,又一直處於高層,對一些掌握神秘力量的武者世界有所了解的,同時更清楚李仙更是那種神秘武者中的佼佼者,真要惹怒了他,也不許衛兵,李仙一個人用一隻手就能把四位可敬的外交官員全部鎮壓了。
而且,李仙剛才那番說法,擺明了違背所有外交禮儀,就差赤果果地說你們在自己國家都隻是二三流的人物,根本沒能力影響本國的戰略舉措,相當於直接的打臉,但未必不是事實。
何況,認真說起來,還是璞鼎查無理在前,以戰爭威脅一方勢力的最高領導者,被人隨口譏笑,也是應有之義了。
“將軍先生還是對自己的武力太過自信了。”璞鼎查到了此時也隻能冷冷回複這樣的話。
“如果讓我來說的話,還不如說公使先生沒有搞清楚現在的情況,也沒有考慮到中國的實際國情。
您多年來一直近處觀察我們華夏軍,就應該明白華夏軍跟貴國上一次的侵略密不可分,正是為了對抗英國的侵略,數以萬計的普通人彙聚在一起,拿起了武器反抗,才有了如今的華夏軍。
如果再有一次外國入侵的戰爭,我相信戰爭帶來的會是十個百個的華夏軍,成千上萬的反抗者。
從這個意義上講,英國或其他任何國家的武力幹涉,對華夏軍未必不是好事情,因為那樣一來,華夏軍在江南和江北招兵會容易了許多,也會得到比現在多得多的盟友。”李仙客客氣氣地說道,但說的話每一句都是誅心之言。
雙方說到這個地步,都開始赤果果地威脅對方,談話自然有些進行不下去。
為了避免真正地撕破臉皮,雙方接著就不再談那些過於敏感的事情,談論了一下各地風物之後,就不歡而散了。
不過,李仙到了最後還保持了風度,在四位外交官走的時候贈送了幾個小冊子,書名分別是“有關中國關稅製度的改革方案”以及“當前生絲和絲綢行業情況分析”。
四位外交官來此的目的本來就包括試探李仙對海關稅收和生絲貿易的態度,此時明白這兩本小冊子正是代表著李仙對這兩件事情的態度,到了可以自由活動的地方後,立即如饑似渴地閱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