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英法美的領事(求訂閱)(2 / 2)

但是,事實恐怕與大家想得很不一樣。

要說英國的香港總督璞鼎查倒是資曆深厚的外交官和官場常青樹,來中國之前是印度總督,然後在鴉片戰爭期間來到總督,還曾擔任過英國遠征軍的總司令,戰後就留在香港,成為英國在中國最高級別的官員。

至於上海領事巴富爾,全靠璞鼎查推薦才成為上海領事,不管資曆、聲望還是人脈,都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按照李仙世界的曆史,巴富爾在上海任內本來做得很好,使得中英貿易量蒸蒸日上,隻是後來璞鼎查受到孤立而離開香港,巴富爾的好日子就到頭了。

原來,巴富爾在上海圈一大塊地做租界,然後又花了一萬六千元左右的銀元,在原來的吳淞二號炮台附近購買大量土地,以便在那塊土地上建立領事館。

巴富爾之前在中國的工作可算是卓有成效的,自我感覺良好,便從自己口袋裏拿出四千銀元,墊到公款裏,也就是說這一萬六千元購地款中有四千元是巴富爾私人捐助的。

本來,拿自己的錢補貼政府,這是絕對的好事情,擱到哪個時代都要大讚一番,結果英國本部卻很不高興,立即將巴富爾撤職了。

原來,英國有個規定,就是外交官在國外不能私自置辦房地產,就是花錢捐助政府也不行。

巴富爾以如此接近“莫須有”的理由被撤職,接任的阿禮國就將領事館土地笑納了,英國政府也絲毫沒有嫌棄這塊土地的樣子。

這說明,巴富爾被撤職,隻是因為老上司和靠山璞鼎查倒台,而不是因為他真有什麼錯誤,同時也證明英國人也很會幹對人不對事的事情的。

如果說兩位英國領事還算是專業的官員的話,法美兩國領事就幾乎是草莽出身了。

法國的上海領事敏體尼本身隻是名海軍中尉,到達上海後其實也沒什麼事情可做,在上海的法國單位隻有一個破舊不堪的很小的教堂和一家鍾表行。

這位敏體尼領事做事還很特立獨行,在1853年左右覺得在中國待的時間長了,就私自決定回國度假,就直接啟程回國,考慮到自己走後上海就沒有法國領事了,就從原來那家鍾表行裏隨意提拔一位夥計叫艾唐的,成為自己離開期間的代理領事。

然後,敏體尼度假過得很開心,在1861年左右才姍姍回到上海,把過了好幾年領事癮的艾唐直接踢走,重新成為領事,而這種私自轉換官職的行為,竟沒有受到法國政府的任何幹涉。

值得一提的是,敏體尼跟那家鍾表行一直保持良好的關係,後來將自己的大女兒嫁給這家鍾表行的老板雷米,又把自己的小女兒嫁給老板雷米的侄子。

至於這麼做是否有差了輩分的嫌疑,這種事情倒不用算得太清。

美國領事吳利國成為上海領事的經曆就更為傳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