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趣:社會化營銷的“大管家”
無數據不互聯
作者:顧琳琳
作為一個品牌企業,你不僅想了解官微粉絲的人群屬性,還想聆聽社交網絡上的聲音,還想在社會化媒體平台上投放精準廣告,獲得最佳的投資回報……最後,你可能想要一個打包的解決方案。國內有沒有一家公司提供這樣既專業又綜合的產品服務呢?
三年前不太可能,但三年後,伴隨社會化營銷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對社會化媒體數據分析、管理以及運維等綜合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時趣的出現與發展可謂恰逢其時。它通過大數據技術將這些複雜的需求和應用服務以在線營銷軟件的方式實現,不僅可以滿足企業和品牌上述多種需求,還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平台發布“適合”內容,管理受眾及社交數據並實現其價值的最大化。
這家成立不到三年時間的公司已擁有50多家大型品牌客戶,其中包括寶潔旗下17個著名品牌、中國平安、IBM、金山軟件、拉卡拉、ECCO、李寧等;其針對中小型企業的“品趣”軟件付費客戶已近千家。
前不久,時趣還獲得千萬美元C輪融資,被業界稱為目前中國市場上唯一一家能夠提供完整的社會化媒體管理全流程解決方案的產品技術及服務供應商,成為名副其實的企業社會化媒體“大管家”。
但有趣的是,時趣CEO兼創始人張銳最初創業的想法並不是做在線營銷軟件,而是從做一個叫“魔時”的社交網站開始。
從穿拖鞋到穿西裝
七年前的大數據鮮聞其名,但七年前的社交網絡卻開始風行全球互聯網。在大學期間就對技術和互聯網商業模式感興趣的張銳,辭去海外工作職位,歸國後組建團隊於2005年11月創立魔時科技公司。
2006年11月,魔時網正式上線,旨在打造本地生活社區,成為時尚白領的城市生活指南(與目前豆瓣同城頻道類似)。適逢Facebook剛剛崛起,MySpace影響非常大,中國校內網與豆瓣也正在發展中,生於夾縫之中的魔時網發展並不順利。
埋頭做了三年多產品後,張銳意識到競爭環境已經很明確。魔時網雖然活了下來,但是沒能成為那輪社交網絡創業浪潮中的佼佼者。而張銳在魔時平台上多年來的創業實踐,不僅讓他完成了一個非技術出身人士從做產品到做管理的蛻化,而且積累了很多關於社交網絡的理解和認識。張銳在痛定思痛同時,也在積極尋找下一出路。
社交網站以及社會化媒體的蓬勃發展,直接且不斷催生出無限量大的用戶數據。對比Cookie搜集的行為數據,這些數據量不僅比以前更豐富,更有質量和意義,而且越來越可開發和可獲得。整個業界對社交數據的價值的重視意識在提升,並且包括上下遊都在思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將數據的價值給挖掘出來。
張銳和他的團隊一直關注2008年Facebook和Twitter開放平台之後的商業變化。而那類給企業提供進入到社交網絡所需要的各種技術、軟件和數據方麵支持的B2B企業,比如一家叫Buddy Media的公司,公司成長非常快,並獲資本方認可。這讓他們靈光一閃。
張銳在接受《IT經理世界》專訪中這樣表達自己第二次創業的邏輯:社交網絡迅速將消費者聚集在一起,對企業來言,這是必須進入的新市場或新領域。但在另一方麵,社交網絡對它們又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且社交網絡所有的產品和設計都是麵向消費者的。企業要做的很多事情不可能得到社交網絡平台方更多的支撐。所以,在企業與社交網絡之間必然會形成一個市場空間。即企業需要能在企業與社交網絡之間提供中間價值的公司。
這的確是個不錯的方向。用張銳的話說,“我們對運營的經驗,我們對技術的經驗,我們對這個事情理解的程度,可以直接搬過去,幫助很多品牌去做這個事情。”通過基於大數據分析的社會化媒體管理軟件和服務,幫助企業做一個品牌社區的運營和管理。就像小米做自己的米粉社區一樣。而且,因為平台是現成的而且對外開放,也省去張銳很多煩惱。
張銳決定再出發。2011年,他攜魔時網不到40人團隊創建時趣科技,自定義為“社會化營銷管理軟件公司”。同年,時趣發布了中國第一個基於SaaS模式、麵向企業用戶的社會化媒體管理軟件,即“眾趣”軟件。
從一家穿拖鞋上班文化的2C公司轉型到一家麵向企業客戶、著正裝的B2B軟件公司,張銳麵臨很多挑戰。大到招募優秀的數據分析師和軟件開發人才,小到員工著裝——見客戶時,首先必須一改過去的拖鞋、大褲衩風格,換上正式的西裝、皮鞋。最讓張銳感到痛苦不是這種管理文化的衝突,而是由於社會化媒體管理軟件及服務這種商業模式,在國內無範本可參考,公司每走一步都要不斷摸索。試錯成為家常。
當然,還不僅於此。
兩次等待與社交營銷的理性回歸
創業也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在過去幾年,張銳一直很低調,默默等待時機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