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新定義互聯網公司(1 / 1)

重新定義互聯網公司

無數據不互聯

作者:樊蘭

在線廣告界出現了一匹黑馬。今年上半年,向來在廣告領域未有大動作的亞馬遜推出了實時廣告交易平台,直接向Facebook和穀歌發起挑戰。由此帶來的是2013年亞馬遜廣告收入暴增45.51%。

亞馬遜的殺手鐧就是大數據。過去18年間,亞馬遜追蹤了無數網購用戶在其網站上的瀏覽、搜索以及購買記錄,還開發了強大的推薦算法,對用戶進行個性化推薦。在發現通過算法推薦圖書的轉化率更高之後,亞馬遜幹脆解雇了專門為讀者薦書的書評家。就像王煜全為本刊撰文《大數據的下一站》裏所說的,“我們逐漸進入一個時代:我們甚至在很多方麵不如機器。”進軍廣告業,隻是亞馬遜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龐大的購物數據和推薦算法——向自身網站之外的進一步延伸。

亞馬遜在廣告界的逆襲說明了一點,數據正在取代流量成為互聯網的核心武器。另一個例子則是互聯網公司之間愈演愈烈的相互屏蔽——Facebook屏蔽穀歌搜索、淘寶拒絕百度抓取數據、京東不讓一淘搜索收錄。如今,對互聯網巨頭來說,對數據領地的保護已經超越了對流量的渴望。

在PC時代,互聯網的本質是一個販賣流量的生意,流量意味著一切,在門戶、搜索、瀏覽器、安全、社交等一切有可能成為流量入口的業務上,互聯網巨頭們都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直到最後都成為長得差不多的巨無霸。而在大數據時代,社交網絡和移動互聯網的結合,讓人們幾乎24小時在線,流量不再奇貨可居;而人們無時不刻上傳的照片、發表的文字、點擊的“讚”、購買的商品……這些行為本身構成了更有意思和價值的圖景。大數據的價值並不在於數據原料的多少,而是對大數據的加工能力。如果說,之前的互聯網公司隻是坐擁數據金礦,而現在它們則踏上了大數據的掘金之路。

穀歌就一直試圖利用數據來構建產品,算法是這家公司的核心。位於穀歌總部的穀歌翻譯團隊新招了數名計算機科學家,卻沒有招收一名語言學家。因為以大數據方式,計算機會不斷地調整翻譯結果的相關性並自我學習如何處理數十億的文字。除了穀歌翻譯,穀歌搜索、穀歌廣告、穀歌趨勢以及更多的其他產品,都建立在對海量數據的分析之上。穀歌2012年的總營收已經達到了500億美元,但它仍在不斷地開發大數據產品以改進廣告效率,穀歌顯示廣告產品副總裁尼爾莫漢(Neal Mohan)預測,“大數據廣告產品的市場規模最終可能達到數千億美元之巨。”

Facebook也不僅僅是社交網絡(SNS)概念,其核心競爭力恰恰在數據業務上,紮克伯格對Facebook的定義是“世界信息基礎架構”。 SNS本身就是一個大數據係統,每分每秒都在生成文本、應用、位置信息、圖片、音樂、視頻等海量的非結構化數據。這還不夠,Facebook在2011年12月發布了“時間線”(Timeline)產品,將收集數據的範圍從實時數據擴大到了曆史數據“自此,你的生活,全部都在網上了。”馬克?紮克伯格說。接著,Facebook對這些用戶數據進行歸類和“畫像”,由此投放精準的廣告。借此,Facebook已成為僅次於穀歌的第二大互聯網廣告公司。

把視線放回到中國。無論是掌握了用戶搜索需求數據的百度,控製了用戶網上交易和信用數據的阿裏,還是擁有全球最大的社交數據體係的騰訊,抑或豆瓣、大眾點評等掌握某一細分行業數據的公司都開始了對數據礦產的挖掘。

我們選取了騰訊、阿裏巴巴和豆瓣三家公司,看看它們具體是怎樣做的。一個是坐擁中國最大的賬號體係和最大社交關係鏈的互聯網巨頭,一個是中國最大的電商帝國,另一個則是很早便將“推薦”作為核心功能的“慢”公司。

也許,未來沒有互聯網公司一說,正在向互聯網反撲的傳統企業也會改頭換麵,它們會有一個統一的名字,那就是數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