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國有企業的形式改革
市場轉型前,國有企業改革主要是調整企業內部體製機製,調整規模等方麵,總是麵臨改革不徹底、改不到位、流於形式等尷尬局麵,在市場起決定作用後,國有企業應該把握時機,首先在形式上深化改革。國有企業的形式改革主要就是指國有企業存在形式和表現形式的改革,側重於以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為目的的國有資產層麵的改革。
1、從“管資產”到“管資本”
市場起決定性作用要求國有企業由過去的管資產轉變為管資本,也就是從實物形態向非實物形態過渡,這也是國有企業改革的必然趨勢。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在幾十年來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總體上看還是受到一些剛性束縛,難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自身活力。從“管資產”到“管資本”的轉變,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補充和完善,政府和國有企業在權責上的劃分更加清晰,在市場起決定性作用之後,政府會給國有企業更多的發展空間和彈性機製。國有企業可以不再為保值增值與公平之間的關係茫然困惑,市場轉型實際上是對國有企業的活力釋放。
2、國有企業的形式改革要製定適合國有資本投資運營體製機製
國有企業的形式改革要探索以怎樣的形式來滿足國有資本的優化配置,這就要求對國有資本首先進行客觀分析,根據國有資本的配置環境、經濟規律、實際條件等因素製定符合國有資本運行規律的經營機製、管理體製、激勵機製等,涉及授權、執行和運營等多個環節。從形式上的改革不是表麵的,而是一個相當複雜的有機的結構上的改革。在國有企業的形式改革過程中,要集中政府、學者和企業家的聰明才智,組織智囊團開展頂層設計,在實踐中摸索,不斷創新和完善。
3、國有企業的形式改革的首要任務是推進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和探索混合所有製經濟
國有企業從管理資產到管理資本的轉變要求國有企業繼續發揮市場調控功能,還要在公共服務等領域發揮作用。另外,還要加強資本融合,把國有資本和其他社會資本相協調。國有企業的目標是做大做強,可以建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進行企業化運作。
三、轉型下國有企業的體製改革
國有企業不僅要在形式上進行改革,同時也要體製改革。體製改革才能徹底使國有企業從管資產到管資本,需要建立監督機製來防止國有企業腐敗。
1、國有企業改革要注重強國有企業製度建設
首先,強化監督主體。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促使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也就是打破國有企業原有的強大的權力來提倡混合所有製經濟促進權利製衡。多種形式的非公有資本和國有資本聯合,能夠產生多個監督主體,監督在完善國有企業管理經營方麵不可或缺。其次,加強對國企領導層的監督。在企業自主權加大後,企業領導層的權力也隨之擴大,股東大會將有更大的話語權,企業要將管錢、管人、管事的領導職能分離開,形成相互製約的機製,防止權利過分集中而導致腐敗。
2、完善現代企業製度,促進企業權力公開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製度。要完善現代企業製度,就要完善公司法人製度。現代企業製度要求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企業之間公平競爭,共同承擔社會責任。盡量剝離國企和政府的聯係,防止政府官員到國企擔任一把手等情況出現。壟斷容易導致腐敗,在改革進程中,要確保資金和權力的分離,健全國企管理製度,防止權力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