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導師製的青年群體心理資本狀況調查(1 / 2)

基於導師製的青年群體心理資本狀況調查

理論探索

作者:嚴薔薇 陳誌軍 黃宇嬌

【摘要】 當前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製改革,眾多高校在本科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開始普遍推行本科生導師製。研究通過對232名高校青年的抽樣調查,研究本科生導師製實施後的青年群體積極心理資本狀況,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個以本科生導師、心理老師和輔導員為主體的青年群體積極心理品質培育模式。

【關鍵詞】 導師製 心理資本 培育模式

一、導師製的基本含義和實施內容

所謂本科生導師製,就是高等學校以製度的形式要求專業教師負責對一定數量本科生進行學習、研究及發展方麵的指導。這種師生之間的聯係是一種相對固定的關係。根據學校的實際,通常由一位導師負責指導若幹名學生。導師對學生的指導側重於學生的學習方法、課程安排、科研訓練、青年群體活乃至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麵。這種指導通常采取個別交流或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

目前我國高校實施的本科生導師製是由一位教師指導若幹名本科生,通過因材施教,對學生在思想品德、專業學習、科研實踐、身體和心理素質等方麵給予指導,旨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特別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

二、青年群體積極心理品質相關研究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推孟關於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榮格關於生活意義的研究,塞利格曼提出要研究積極的心理學,幫助人們過更快樂、更積極健康的生活。積極心理品質是指比較持久的、積極的情緒和體驗,包括高興、興趣、滿足、自豪和愛等積極的主觀體驗,包括幸福感、滿意感、快樂感,建構未來的樂觀主義態度和對生活的忠誠;對個人成長而言,積極的心理特征主要是指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積極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創造的勇氣、積極的人際關係、審美體驗、寬容和智慧靈性等等。

積極心理品質培養對青年群體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主要體現在:

一是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升華了青年群體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積極心理學的出現從理論和實踐層麵升華了青年群體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提倡用一種開放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人,強調心理學要著力研究每一個普通人具有的積極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講,積極心理學理念的有效實踐,更能讓青年群體體驗到生活中正麵向上的積極因素,達到身心和諧的理想境界。

二是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更加多樣化。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隻能通過課堂、團體輔導或者個別谘詢的方式進行,這些方式可能更加關注青年群體心理問題或心理困擾等方麵,作用程度有限,旨在“解決”。而青年群體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則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進行,這些校園文化活動可以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來培養青年群體的積極心理品質,其作用程度更加廣泛,意在“培養”。

三是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有利於促進青年群體個體健康發展。積極心理學主張挖掘人的固有的積極心理潛力上,通過培養個體這種積極的力量使其達到自我健康和幸福體驗。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培養引導學生發現自我的積極心理,會使學生養成在麵對困難或挫折時,正確歸因,從而更加努力地朝好的方向轉變,使學生提升自信心,培養堅韌不拔的意誌,並不斷在收獲中獲得成就感,促進學生個體全麵健康的發展。

四是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有利於創建和諧的校園、社會環境。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有力基礎,隻有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才能建立和諧的情緒狀態,進而與周圍的人、事物、環境和諧相處。校園環境亦是如此,隻有培養學生尊重他人、關心集體、有集體榮譽感等積極品質,才能促進學生之間的良好交流,建立團結向上的班級,構建和諧的校園氛圍。積極心理學和我們所倡導的和諧社會價值觀相吻合,必將很好地促進學校乃至和諧社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