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區域技術效率測度模型及實證研究(1 / 2)

區域技術效率測度模型及實證研究

理論探索

作者:郭豔秋

【摘要】 本文利用隨機前沿函數構建了具有一般性的模型,並對數學模型進行了假設檢驗。通過對遼寧省的經濟發展數據進行實際測算,可以得知:遼寧省整體對現有資源的利用效率不是很高,社會的實際產出與理論的產出前沿麵還有很大的距離。資源利用效果最好的城市有沈陽、鞍山和錦州;資源利用效果中等的城市有大連、朝陽、遼陽、丹東、葫蘆島和盤錦;資源利用效果最差的城市營口、本溪、撫順、鐵嶺和阜新。

【關鍵詞】 區域技術效率 資源利用 隨機前沿

技術效率指標,可以從衡量城市資源利用效率的角度來解釋城市經濟增長差異的形成。對城市技術效率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和研究,有利於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城市經濟的發展質量。城市的經濟發展是一種中觀經濟的發展模式,是區域經濟的典型代表。能夠反映城市經濟的發展指標有許多種,有體現經濟數量增長方麵的指標,也有反映經濟增長質量水平方麵的指標。盲目的追求數量式的增長,不利於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會導致後勁不足,一旦投入資本降低,城市的發展勢頭必然受到嚴重打擊。

一、基於隨機前沿的測度模型

建立具有一般性的技術效率影響模型。

二、模型假設檢驗結果

應用Frontier,得到假設檢驗結果。

從假設檢驗的結果中可以看出:因為對零假設的拒絕,顯著存在著技術非效率,SFA技術的使用是有效的。構建模型選用的超越對數生產函數是有效的。隨著時間的變化,技術非效率也是隨之變化的。所以研究構建的模型對城市的技術效率水平能夠進行有效的反映。

三、遼寧省技術效率測算

以遼寧省14個城市13年的經濟發展數據為依據,利用所構建的模型進行測算,得到最大似然估計結果和技術效率結果。

從測算結果來看,第一,站在13年發展的總體角度,遼寧省全省的平均技術效率為0.6885,這個數值剛剛及格,顯示遼寧省整體對現有資源的利用效率不是很高,社會的實際產出與理論的產出前沿麵還有很大的距離。現有技術和現有資源沒有得到高效的利用,有相當一部分資源被擱置甚至被浪費了,不論是資本投入還是勞動力投入都沒有得到應有的價值,還存在很大的藍海區域,還有很大可以挖潛的空間。

第二,從麵板數據橫截麵來看,技術效率數值,也就是資源利用的水平,都以一種逐步上升的趨勢在發展。

可以看出,2000年遼寧省平均技術效率為0.588,2007年平均技術效率為0.771,上升了31個百分點;2000年中部城市群平均技術效率為0.631,2007年中部城市群平均技術效率為0.796,上升了26個百分點;2000年沿海經濟帶平均技術效率為0.585,2007年沿海經濟帶平均技術效率為0.770,上升了31個百分點;2000年遼西北地區平均技術效率為0.631,2007年遼西北地區平均技術效率為0.796,上升了39個百分點。隨著時間的發展,各個城市各個地區對於資源的利用水平都在穩步的提高。

第三,從麵板數據縱截麵來看,遼寧省14個城市之間的技術效率水平不均衡,資源利用效率最高的是省會——沈陽市,2012年的技術效率為0.917,說明省會城市對各項資本投入利用的水平較高,與生產前沿麵的差距很小。資源利用效率最差的是資源枯竭型城市——阜新市,2012年的技術效率為0.670,說明阜新市對於各項資本投入利用的情況不好,與理想前沿麵的距離差距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