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務院批準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也明確指出,自貿區的主要任務包括了加快培育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功能,試點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海關監督、檢驗檢疫、退稅、跨境支付、物流等支撐係統。國家稅務總局2014年2月27日發布《關於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出口貨物退(免)稅的公告》,自2014年4月1日起,中小企業與外商簽訂出口合同後,將自己生產的貨物銷售給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外貿服務企業以自營方式出口的貨物,可由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按自營出口的規定申報退(免)稅。
逐漸成熟的微宏觀環境不僅為各地區跨境電商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機遇,更促進了各綜保區對外貿易成交額的增加。
二、武漢市綜保區內對外貿易發展的難點
1、國際貿易複合型人才短缺
現今的國際市場上,各大企業對於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型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大。盡管武漢市擁有42餘所高校資源,但各大高校對於此類人才的培養力度遠遠不夠,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我們主要分為兩點:首先,各大高校過於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而沒有重視實務課程,實驗課程更是被取消,進而導致該專業人才空有理論而不知如何運用到實際。另一重要原因是由於國貿市場就業壓力逐漸加大,無論本科專科還是文科理科學校均開設國際貿易這一門專業,導致學生水平參差不齊,使得廣大國貿畢業的學生麵臨巨大的就業壓力。
國貿專業所要培養出的,應該是能夠適應我國發展需要、從事這項職業的應用型人才。該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法,不僅需要具備一般人才的培養方法,同時也需要有國際貿易這項專業的特點,立足我國國情,針對不同地區,因地製宜,采取不同貿易方法,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2、引進和利用外資水平有限
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城市憑借先發優勢,經濟發展速度一路領先;西部大開發之後,西部城市的發展勢頭也非常良好。相比之下,武漢市作為中部地區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大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已經有明顯的落後,在利用外資方麵尤為突出。其中,湖北省和重慶市在2014年外商投資額均呈平穩下降趨勢,而河南省則呈U型發展趨勢,但河南省和重慶市外商投資基數較大,因而外商投資水平相較湖北省還是高出許多。
引進和利用外資也是武漢市未來兩年的主要目標:以三大國家級開發區以及武漢化工區、武漢新港等重點功能區為依托,以武漢未來科技城、中華科技產業園、光穀生物城、金融港、日本工業園、韓國科技園、韓國產業園、“6+3”新型工業化園區為載體,著力打造法、美、日、韓等外資密集區以及港資、台資密集區。預計到2016年,年實際利用外資達到65億美元。
3、加工貿易企業少
加工貿易主要包括進料加工貿易、對外加工裝配、中小型補償貿易等貿易方式,是伴隨著生產的國際化、市場的國際化、資本的國際化以及世界範圍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推進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加工貿易方式靈活、生產經營成本低、資金流轉快、彙率風險低,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對擴大對外貿易、平衡國際收支,改造民族工業、推進工業化進程,擴大社會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意義重大。
原來隻有一兩百億美元外貿總值的河南,自富士康到來之後外貿總值翻了一番,不管總值還是增速均躋身中部六省第一。武漢市身處中部地區,加工貿易產業並不是其促使外貿經濟發展的主力,盡管武漢市沒有抓住此次產業轉移的機會,但仍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如高新技術等其他產業,來提高自身對外貿易水平。
4、貿易便利化水平低
武漢市外貿總量和水平,不僅是對外開放的重要方麵,也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貿易便利化水平的高低不僅對於武漢市外貿企業通關效率有著較大影響,也是決定對外貿易發展程度的高低的重要因素。
東湖綜保區建設以前,武漢企業需繞道上海或深圳去報關,而如今物流成本大大降低。雖然作為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貨物在綜保區內打板、安檢、商檢和海關報檢後,實現了“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大大提高了通關效率,降低了通關成本。但東湖綜保區距武漢市進出口海關各港口——陽邏港、花山港、武漢天河空港相距較遠,進而又加大了在綜保區內報關後貨物進出口的運輸成本,增加了貿易難度。因此,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是促進武漢市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