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武漢市東湖綜保區對外貿易發展的難點與對策分析(1 / 3)

武漢市東湖綜保區對外貿易發展的難點與對策分析

區域經濟

作者:張嵐

【摘要】 近年來,武漢市在GDP迅速增長的同時,對外貿易進出口額增速和占比均呈下降趨勢;與中西部的競爭城市重慶、鄭州相比,外貿是武漢明顯的弱勢和“短板”。短板因何形成?應如何補足短板,扭轉弱勢?本文以東湖綜保區為剖析對象,深入分析了武漢對外貿易發展的難點,嚐試歸納為四個原因:國際貿易複合型人才短缺,引進和利用外資水平有限,加工貿易企業少,貿易便利化水平低。並針對武漢市自身特點,提出了促進外貿發展的對策:積極培育國際型貿易人才;改善武漢市投資環境,促進外資企業對外貿易發展;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支持武漢市保稅物流業的發展;優化通關環境,促進貿易便利化,以圖實現武漢市對外進出口貿易速度的增長。

【關鍵詞】 東湖綜保區 對外貿易 難點與對策分析

隨著綜和保稅區在國際貿易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日趨重要,逐漸發展成為促進外貿增長的新引擎,已受到不少專家學者的關注。現已有研究得出製約保稅區經濟發展的各項因素,如包海兵(2014)認為區內加工貿易、倉儲物流企業稅收貢獻小,投資強度低,對產業升級、技術創新、中高端人才就業和區域繁榮缺乏明顯帶動作用。還有研究針對保稅港區業務背景及服務流程的特點,構建了保稅港區服務流程性能管理框架,如董邵華、杜彥華(2014)在此基礎上,提出服務流程性能評價模型以及相應的性能評價指標體係。現階段對於綜保區建設發展的各項宏觀環境分析已較為成熟,鮮有人就武漢市外貿發展停滯現象進行研究。

基於此,本文擬實證研究武漢市東湖綜保區對外貿易發展的難點與對策。為較深入探討武漢市自身特點,尋求其在中西部地區發展對外貿易的獨特優勢,本文以東湖綜保區在漢的構建為例,同時結合其它省份綜保區的建設,研究得出武漢市進一步提高對外貿易水平的對策。

一、武漢市東湖綜保區對外貿易發展的背景

1、建立跨境電商平台可成為實現進出口增長的新引擎

盡管武漢市貿易進出口在近五年實現平穩增長,但在2012年8月,重慶和上海、杭州、寧波、鄭州一起成為全國首批跨境電子商務試點的五個城市後,武漢市相較試點城市的貿易水平發展,有明顯下降趨勢。其中,2013年武漢海關進口、出口和進出口總額占重慶海關的比重相較2009年分別下降115.55%、107.23%、69.83%。為了增加武漢市,尤其是東湖綜保區貿易進出口的優勢,武漢市應同樣抓住跨境電子商務先機,充分利用綜保區優勢,建立跨境電商平台,開拓市場渠道,促進對外貿易經濟的增長。

數據表明,截至目前,武漢東湖高新區電子商務企業已接近200家,交易額達到284億元。其中,跨境電商交易總額約為20億元。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Nielsen)日前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近年來全球跨境電子商務市場增速明顯。2013年全球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為1050億美元,5年內有望達到3070億美元。

2、建立保稅區是實現武漢市傳統貿易轉型的新模式

東湖綜保區定位以保稅加工為主、集保稅物流、口岸物流、生產性服務貿易等主要功能為一體的綜合保稅區。區內可以開展:存儲進出口貨物和其他未辦結海關手續的貨物,轉口貿易,國際中轉,國際采購、分銷和配送,檢測和售後服務維修,商品展示,研發、加工、製造,港口作業,經海關批準的其他業務等九大類業務。作為湖北省唯一的綜合保稅區,東湖綜保區打通了與武漢新港(陽邏港、花山港)和武漢天河空港保稅功能區的空間連接,推動水(空)港物流的發展,使其在促進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加快湖北省武漢市外向型經濟發展、推動“中部崛起”戰略實施過程中發揮重大作用。

自重慶接受產業轉移後,對外電子貿易發展迅速。今年前7月,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產值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35.7%,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0%左右,遠超汽車、裝備、材料等行業12%左右的平均貢獻率。武漢市也應充分利用東湖綜保區的優勢,大力發展以高技術服務業為先導型產業的“131”產業發展集群,打造全球光電子產業中心。

3、東湖綜保區內對外貿易發展的微宏觀環境逐漸成熟

2013年7月底,國務院出台了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的“國六條”。與此同時,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國務院支持外貿穩增長部署中的重點問題。跨境電商平台試點城市的推行對試點城市經濟的帶動作用十分顯著,武漢市也應順勢而上,在綜保區內積極建設跨境電商平台,充分發揮內陸貿易優勢,推動區域對外貿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