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湘南旅遊圈生態文化旅遊合作基礎與障礙分析(1 / 3)

大湘南旅遊圈生態文化旅遊合作基礎與障礙分析

區域經濟

作者:陳國生 劉奧琦

【摘要】 大湘南旅遊圈是湖南省近幾年提出的新的旅遊區域,根據現有區域旅遊協同發展理論的研究成果,結合對“大湘南旅遊圈”生態文化旅遊合作的基礎與障礙的係統分析,提出整合大湘南豐富獨特的生態文化旅遊資源,對促進大湘南旅遊經濟的發展具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 大湘南旅遊圈 區域旅遊 協同發展 生態文化旅遊 障礙

一、“大湘南旅遊圈”生態文化旅遊合作的基礎條件

1、政策基礎

目前,湖南省已將旅遊業當作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來培育發展,“大湘南旅遊圈”作為剛好位於湖南省的一點一線上的地區,是當前湖南旅遊業重點打造的旅遊區域,政府因此也給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把湘南的郴州、衡陽、永州三市作為由沿海向內地改革開放的“過度試驗區”,並實行一些類似於廣東的過渡政策和靈活措施。同年,湖南省給了衡陽“三大包幹”、“六項擴權”30條優惠政策;1991年,湖南省再給予了衡陽8條政策。2004年郴州、衡陽、永州市人民政府經平等協商,決定建立大湘南旅遊經濟合作圈,全麵發揮三市的區位、交通、景點優勢,共同承接來自粵、桂、港、澳等地的遊客,以提升湖南旅遊發展的整體實力。2005年由省委宣傳部組織的“走進大湘南”大型實地采訪報道活動正式啟動,切實呼應國家“中部崛起”發展戰略。200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啟動了湘南大開發戰略,明確要求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土地利用、財政金融、國企改革、旅遊、人才、海關等八個方麵給予政策支持。2009年省委、省政府給予郴州先行先試34條政策,衡陽、永州參照執行。這些政策的支持和良好的輿論的導向,促進了大湘南地區旅遊圈的蓬勃發展。

2、資源基礎

湘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旅遊勝地,蘇仙嶺是“天下第十八福地”,南嶽衡山為“五嶽”之一,曆來就是文人墨客拜訪之地;柳宗元的《永州八記》聞名天下,炎帝陵、舜帝陵、義帝陵更是曆代帝王的祭祖聖地。新瀟湘八景中(共三大類,每類都有八景),“大湘南旅遊圈”裏的景點就占到了9個,占到了32%。《暢遊湖南100景》一書中“大湘南旅遊圈”共25景(其中衡陽4景、郴州11景、永州10景),占到了22%。目前,“大湘南旅遊圈”擁有國家級保護單位12個,省級保護單位35個,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精品資源眾多。在2008年製定的《湖南省“十一五”旅遊業發展規劃》中,提出深度開發的8條精品旅遊線路中就有兩條屬於“大湘南旅遊圈”,分別是長沙—南嶽—郴州的宗教文化旅遊線,長沙—株洲(炎帝陵)—南嶽—永州(舜帝陵)的尋根祭祖旅遊線。

3、區位、地緣、交通基礎

湘南是通粵達海的湖南“南大門”,是湖南乃至中原地區通往廣東沿海地區的要塞之地。這一地區雖然分屬於不同的行政區域,但在地緣關係、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等方麵基本相同、人文習俗相近、發展水平基本相當、經濟交往久遠,是一個在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發展特征方麵都具有較強統一性的相對完整和獨立的地理單元。境內交通十分發達,衡陽是全國重要綜合交通樞紐,有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等交通幹線都貫穿其中,區域內的景區交通也都十分便捷。

二、“大湘南旅遊圈”生態文化旅遊合作的障礙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