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傑 打造北郵世紀的3G時代(1 / 3)

蔡星,一位個頭不高略帶靦腆的男孩,今年將從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學成畢業。誰也不會想到,早從入學第一年開始,他就以學院舉辦的“視頻策劃大賽”為契機,建立了自己創業的團隊雛型——“白菜幫”工作室。

談起這位學生,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院長李傑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他說,學院的宗旨就是培養高素質和具有專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學院搭建的“創業,就業,深造,出國”四大平台上,根據自身的愛好和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蔡星隻是其中之一。

“白菜幫”這個名字雖然帶有網絡搞笑的成份,卻成為日後“起飛的跑道”,在學校的大力支持和老師們的精心輔導下,“白菜”們茁壯長大,大三,蔡星擔任總經理的文化傳媒公司正式成立:大四,公司取得中國高校視訊資源同盟,青元素電影夢工場兩大支柱項目,並獲“YESPLAY創業大賽”全國金獎,“青年優秀創業項目”……當記者在學院辦公室和蔡星巧遇,院長助理孫凱笑道:“他現在要和學校來談項目了!”

蔡星的成長其實是北郵世紀學院發展的一個縮影,而作為“當家人”的院長李傑,從學院創辦到目前第二批學生即將畢業,也和他心愛的學生一樣,見證著夢想的慢慢實現。

“世紀”選擇

5年前的5月,地處北京南部的大興區黃村鎮,塵土飛揚,空間中彌漫著焚燒垃圾的難聞氣味。時年44歲的北京郵電大學黨委常委組織部長李傑,帶著決定和他一同創業的北郵“九大元老”,開始在這片土地上描繪北郵世紀的未來。

一切從零開始,誰也不會想到,這裏將誕生一所占地十餘萬平方米,擁有在校生近6千人的獨立學院——漂亮的大樓,整潔的操場,安靜的圖書館,先進的實驗室,徹底改變了這塊區域舊時的麵貌。

據記者了解,當時的李傑麵臨著兩種選擇,一個是有機會做北郵校長助理,另一個是去北郵世紀學院做院長。“想了很多,最後我選了後者。從我的個性來說,還是更喜歡做具體實際工作。”李傑如此解釋當年的抉擇。而之所以從北郵“請”來9位創業同伴,“就是為了把北郵的優良傳統文化帶過來,形成初始的核心文化。民辦高校80年代就有了,20多年過去了,為什麼沒有一個高水平的呢?實際上還是文化上的問題。”

文化可以傳承延續,但具體實操卻無法照搬照抄,也不能照搬照抄,尤其是掌舵一所獨立學院的生存與發展。據統計,全國批準設立的獨立學院有328所,其中教育部部屬高校舉辦的50所,與北郵世紀學院學科專業相似的就有近40所,不獨辟蹊徑顯然不行。

李傑邁出的第一步,就是找準學院的定位。我們不盲目追高,我們定位於應用型大學,我們的目標就是做在同類院校中具有影響力的大學。

“世紀學院和北郵本部在培養模式上是不是要一樣?一定要有個差異性。北郵培養的是研究型人才,而我們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培養,它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呢?那就是動手能力,實踐能力。”

為了突出這種差異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李傑做出了一個不被人理解的大膽決定。

“學院剛設立時,學生授予北郵本部的學位證書,這帶來了不少難題。整個教學圍繞北郵的教學大綱來進行,和我們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有衝突。”為了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李傑借著教育部2008年實施的26號文件的東風,決定真正實行世紀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從此,世紀學院開始有了充分的自主權,確保能按照我們確立的應用型人才模式來培養學生,我們該怎麼去做,就怎麼去做,隻有背水一戰,自我加壓,才能把事業推向新的高度。”李傑坦然道。

“3G”速度

確立了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宗旨,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落實“應用型”所需的各類條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李傑開始在各種場合苦口婆心地強調“省錢”兩個字。省下錢來幹什麼?建實驗室!“要把學生推到實驗室裏去,去尋找他們的理想之路,否則培養應用型人才何從談起?”李傑說,“為此,全體教職員工在創辦初期做了犧牲,少發獎金,多建實驗室,確保教學一線的需要。”關於省錢,李傑還講了一個故事。辦學第二年,董事長看到李傑開著一輛普通的帕薩特,認為有損學院形象,就特批他購買一輛奧迪。但是,為了省錢,為了起表率作用,李傑還是硬拖到把第一屆畢業生送走後才換了新車。

四年時間,58間實驗室先後建成。其中,物流實驗室、多媒體誦信與數字電視實驗室,嵌入式與可編程片上係統實驗室,軟件技術實驗室、圖形技術實驗室,測試技術實驗室,數字音頻實驗室,數字視頻實驗室、數字動畫實驗室、數字娛樂實踐工作室等,把整個教學帶入到嶄新的數字時代,其中3G實驗室就多達5間。在李傑看來,”一切都要快,要不然如何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的3G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