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都自強不息的他,援藏十年成為他生命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上世紀50年代中期,一場突如其來的小兒麻痹症奪去了隻有兩歲半的施紀平正常的童年,從此,“殘疾人”這個標簽如影相隨,相伴他後來的人生曆程。
“隻有殘疾的軀體,沒有殘疾的靈魂”。這句看似豪言壯語的話,卻是施紀平一生身體力行落實在現實的工作與生活中的堅強信念。10歲時,常看到同院的小朋友練習騎自行車,施紀平心中羨慕得不得了,一天,他也推著一輛自行車來到操場,可怎麼也無法騎上去。這時幾個小夥伴湊過來,把他扶上車然後猛推了幾把就撒了手,施紀平一時慌亂,恐懼,隻好盡量掌握平衡一個勁地朝前蹬,直至在操場上歪歪扭扭轉了6圈,才一個跟頭栽了下來,雖然摔得不輕,可從此學會了騎車。這件小事在施紀平的童年記憶裏永難忘懷,它給了他一生的啟迪:很多事不要對自己估計不足,實際上,關鍵處隻要努力拚—下,潛力就出來了,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正是在這種堅強信念的支撐下,施紀平靠著頑強的毅力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雖然是一瘸一拐,但卻是一步一堅實,走出了一長串閃光的足跡!
初中畢業後在街道福利工廠 邊幹著活兒,一邊就跑到勞動人民文化宮去旁聽無線電技術課,結果最終成了廠裏的技術員;恢複高考後雖然努力達到了相應的成績,但大學校園的門卻不能對他這樣的殘疾人開放,此路不通有別路,施紀平在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的幫助下,通過成人高考的方式,終於拿到了大學文憑!
進入外貿企業工作,本可以在北京舒舒服服坐著辦公室,電話遙控指揮一切,卻偏要到第一線從事實際業務,且選擇的還是艱苦偏遠的西部!為了摸清羊絨的生產情況和市場行情,他不顧他那如影相隨的“殘疾人”標簽的警示,曾翻越被稱為生命禁區的唐古拉山,穿過人跡罕至的新疆戈壁荒漠……終使自己不但了解了羊絨生產製作的各個環節問題,而且掌握了許多有關羊絨方麵的學問,為日後成為羊絨品位鑒別的專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第82屆巴黎國際發明博覽會和第24屆日內瓦國際發明新技術產品展覽會上,施紀平作為中國發明家協會的會員,發表了《優產高質山羊絨織物項目》的專論,引起各國與會者的關注,也得到了業內人士的肯定……
然而,最令他此生無悔並引以為豪的,還是在西藏十年。
2004年,完成援藏任務的施紀平回到北京,由中組部推薦安排到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工作,先任機關服務中心主任,後改任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副秘書長直至現在。
連續近十年的西藏工作,並不誇張地說,還是對施紀平的身體造成了一定的損傷,掉頭發,心髒不適記憶力衰退等症狀時常困擾著他,在此期間還息上了糖尿病,需要經常紮著胰島素堅持工作,可每當他想到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想到孔繁森,想到他所做的一切是為了黨和國家的宏圖大業,想到他沒有虛度年華浪費生命,想到他這一輩子終究是個有用的人——所有一切的病痛和困難,在他眼裏都不過是過眼煙雲,即便他如今患了癌症,他仍舊是那樣的樂觀而豁達,回首他所走過的路,他感到自己活得是那樣充實,幸福!
施紀平雖然離開了西藏,但他的西藏情結絲毫沒有衰減。他一如既往地始終還惦記著阿裏孔繁森小學的師生。2005年,他再一次為這個學校捐贈了一萬多元的書本和文具,並委托專人送到孩子們手中。他一直和在全國各地上大學的孔繁森小學的14位畢業生保持著密切聯係,不僅經常關心他們的學習和思想,鼓勵他們熱愛祖國,學好本領,還力所能及地幫助這些遠離家鄉的藏族孩子解決生活上的困難……
他把一顆滾燙的心和聖潔的愛,永遠播撒在了那片雪域高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