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施紀平 一片大愛在高原(2 / 3)

1 897年6月,施紀平再次專程來到了阿裏。這次,他不僅給孔繁森小學送來一輛汽車,還為阿裏軍分區製作了刻有三代領導人對全軍題詞的高3.14米的紀念碑安放在軍分區大院內……

本不在“援藏幹部”序列中的他。因為深沉地愛著這片土地而加入到這一光榮的行列

就在全國學習孔繁森的熱潮中,黨中央在北京召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製訂了新時期加快西藏發展的指導方針和規劃,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規劃就是實行全國對口支援西藏的新政策。按照這一新的政策,中央國家機關40多個部委,根據對應關係從人力,資金等各方麵對口支援西藏,拉開了包括全國地方省份在內全方位支援西藏的熱潮。由此,中央國家機關第一批對口援藏幹部也整裝出發,開赴青藏高原。

施紀平本不屬於這一序列,因為當時派出的第一批援藏幹部還未涉及到中央企業單位,隻是在中央國家機關範圍內選調,可施紀平卻心有不甘。他一方麵為中央的這一重大決策而倍感歡欣鼓舞,另一方麵他渴望著有朝一日也能加入到這支隊伍中去,以便更腳踏實地地、更“名正言順”地為西藏人民做事!

1 998年春天,以中國國際企業合作公司西藏辦事處主任和孔繁森小學名譽校長的雙重身份,遊走在雪域高原數年之後的施紀平,經過鄭重考慮,做出了一生中也許是最重要的決定:踏著孔繁森的足跡,加入援藏幹部的行列!他分別給有關部門寫信,強烈表達了自己希望能到西藏工作幾年,在實踐中升華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自覺地為西藏人民服務,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共產黨員的迫切願望。

這些信件幾經輾轉,一度轉到了時任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務副書記的熱地同誌手中。領導同誌為施紀平對西藏一往情深的精神所感動,卻也不能不考慮他本人的實際情況——身體殘疾,且又不屬援藏幹部……直到一年以後的6月,始終翹首以待,而此刻正在寧夏出差的施紀平,終於接到了單位通知和西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關於同意他到西藏掛職的信函。施紀平頓時興奮不已,當即連北京也不回了,直接取道甘肅青海,在當月就趕到了拉薩,按照組織部門的安排,到西藏自治區建設廳報到,擔任了廳長助理一職。於是,第一批援藏幹部隊伍的花名冊中,平添了施紀平的大名……

就滿腔熱情地為西藏人民服務而言,施紀平加不加入援藏幹部行列都是一樣的。他四進阿裏,五走青藏公路,嘔心瀝血為孔繁森小學盡心盡力的事跡,本身就是—本大書,寫滿了他對西藏的一片大愛情懷!但正式加入了援藏幹部隊伍,其感覺和做事的角度的確也有著很大的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以前純粹是愛心使然的盡義務,現在則是自己的本職工作;以前人家可能把你當作來自北京的“客人”,而現在你自己就是實實在在的主人!以“主人翁”的身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就是施紀平履新西藏建設廳廳長助理職務期間對自己一絲不苟的要求。

西藏建設廳是個剛恢複成立的單位,從某種意義上說基本是一張白紙,工作任務繁重,機關建設也是白手起家,設施簡陋,欠賬太多。施紀平充分發揮自己能吃苦,善跑腿的長處,也恰到好處地利用了自己的“名人效應”,抓住一次次到內地開會的機會,向主管部門和其他友鄰單位彙報和介紹情況,積極尋求社會各方麵對西藏的援助,並為多個項目的進展爭取資金和政策的支持。

功夫不負有心人。施紀平的不懈努力和遊說得到廣泛的回應——長城集團和有關單位無償捐贈給西藏建設廳數十台微機,打印機,掃描儀等一係列現代化的辦公設備,另加一輛價值20多萬元的工作用麵包車:長春、南京等市建委係統答應援助資金達30多萬元;此外,他還多次陪同廳領導“跑”建設部,協助聯係落實了1000萬元的援藏資金……

工作中的施紀平如風如火,而生活上施紀平卻極其簡單。高原的生活物資本就貧乏,尤其常年吃不上新鮮蔬菜,對於像施紀平這樣本身身體就不健全的人來說,更是一件極其殘酷的事情。可施紀平呢,從未對生活有一絲過分的要求,機關食堂有什麼就吃什麼,有時忙起來趕不上到食堂買飯,他就自己動手在宿舍裏熬粥喝,這對他來說倒不啻是一次“奢華的享受”,隻可惜他在做飯上是個“低能兒”,加上海拔高的原因,每次熬粥不是糊了,就是成了夾生的,他也隻好就這樣“自食其果”……

心中有大愛,精神永遠是富足的。西藏十年,在缺氧,水土不服,渾身搔癢,洗澡困難等等常人難以想象的惡劣條件下,在行動不便,須承受比任何一個身體健全的正常人都要更重的磨難的情況下,施紀平照樣堅持每天工作都是十多個小時以上,照樣出藏進藏跑北京,跑內地,照樣輕車簡從下基層。在施紀平眼裏,西藏固然環境險惡,生活艱辛,但更多的卻是有純淨的天空、遼闊的山川,善良的牧民,每當他走進藏族人民中間時,就會深深感受到民族團結就像一杯濃濃的美酒,是那樣令人陶醉。在那裏,藏漢人民水乳交融,就像一家人一樣,他們沒有把施紀平當成漢人,也沒有把他當成外人。施紀平深情地告訴我說:“你隻有身臨西藏其境,才會體會到內地的溫飽富足是多麼奢侈,才會撞擊出沉睡在你內心深處的火花,才會自然而然地生出我要為藏族同胞做點什麼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