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約敲開中國殘疾人基金會副秘書長施紀平的家門,眼前的情景令筆者暗吃一驚:幾分鍾前剛在電話裏用中氣十足的大嗓門指揮我怎麼拐彎的中年漢子,此刻一襲睡衣,竟蜷縮在一個特製的躺椅中,雙腿分別卡擱在有兩道槽形的腳凳上,見我進來,微微欠起上半身算是迎接……
盡管我事先知道他曾因患小兒麻痹症而致腿有殘疾,但也不應是……
還是施紀平快人快語:我得了癌症,剛動過手術,所以……
啊!我一時默然了。
半臥在椅上的施紀平神色自若,堅毅的臉龐上一雙大眼炯炯有神,依舊用那副中氣十足的大嗓門忙著指揮他的司機:快給劉記者倒茶,囉,那邊,有上好的茶葉,請坐,坐吧……
直覺告訴我:這是一個不一般的男人,一個有故事的男人。從接到采訪任務到此刻實實在在坐在他身邊,困擾我的一個問題愈發凸現出來這樣一個殘疾人,何以會成為一個曾經援藏幹部隊伍中的一員的?
對這片雪域高原並不陌生的他。追尋著孔繁森的足跡走進了阿裏
15年前的施紀平,剛從中國對外貿易開發(集團)總公司調到中國國際企業合作公司工作。此前,作為一個兩歲多就患有小兒麻痹症的殘疾人,他自強不息,刻苦磨礪,通過自學在對外經貿大學完成對外貿易專業學習,從而受聘於中國對外貿易開發總公司,任公司進出口七部的副總經理兼新疆辦事處主任。他拖著一條病殘之腿,為祖國的外貿事業常年奔波於西部邊陲,在開發羊絨外貿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貢獻。
1995年4月,原西藏阿裏地委書記孔繁森的模範事跡在神州大地廣為傳揚,全國掀起了學習孔繁森的熱潮。作為一名中央企業幹部,施紀平因工作關係對新疆,西藏和寧夏等西部地區毫不陌生,在心靈深處被孔繁森的感人事跡所深深震動了!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孔繁森的事跡材料,聆聽一場場關於他的事跡報告,寫下一篇篇心得體會,還專程赴山東孔繁森的老家,看望他的家人並實地感受孔繁森成長進步的人生旅程……他發現,自己與孔繁森有許多相似之處:孔繁森出身貧寒,靠自己的努力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幹部;而自己從小就是個殘疾人,無論讀書,生活和工作,都要付出比常人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孔繁森對工作熱情似火,對人民群眾情感深厚,無論漢族,藏族老百姓,他都視若爹娘,而自己在工作中也是個“拚命三郎”,而且,由於自己身體的先天不足,經常受到許多人的幫助,使他從小就對黨,對人民常懷一顆感恩之心……善良的人最容易相互理解,冥冥之中,施紀平覺得孔繁森與他是心心相通的。自此,那遙遠的阿裏,貧困的阿裏,那渴望文化知識的阿裏兒童……讓施紀平夢牽魂繞!他必須要做點什麼,讓孔繁森的未竟之誌得以繼承和延續。
一個多月後,施紀平經與有關部門聯係商定,開始了一次從此與青藏高原結緣並從根本上改變他自己生活軌跡的壯闊之旅!
從北京到新疆喀什然後換乘汽車,沿新藏公路南下。途中,先後翻越了阿卡孜大阪、界山大阪等5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從新疆進入西藏,第一次踏上了號稱“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4500米的阿裏高原。一路之上,嚴重的高原反應,凶險顛簸的跋涉之苦,如山一樣壓向施紀平那“外強中幹”的病弱之軀,
可他全然不顧。當年5月24日,終於到達阿裏地區所在地獅泉河鎮。在他的提議下,經中共阿裏地委、行署批準,5月26日,一所以孔繁森的名字命名的孔繁森小學“誕生了,施紀平將早準備好的自己多年積攢下來的5萬多元錢全數捐給了學校。也就從這一天開始,一個新的職務——孔繁森小學名譽校長,被施紀平義無反顧地扛在了自己的肩上……
僅僅三個月後的8月,施紀平再次來到阿裏。這次,他帶來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親自題寫的“孔繁森小學”花崗石校牌,帶來了包括有李嵐清副總理捐贈的1500元在內的一筆新的捐款,還帶來了在北京製作的孔繁森半身塑像,這座塑像被安放在了校園內。
為了更好的方便在西藏工作,同時也為了心中那份對西藏的大愛情懷,他說服自己的上級,被任命為中國國際企業合作公司駐西藏辦事處主任。這期間,他還是以那種“拚命三郎”似的精神,不顧身體的病痛,強忍著高山反應的折磨,繼續來回奔波於西藏、青海、新疆、寧夏等地,一麵開拓公司的業務,一麵繼續關心著阿裏的孔繁森小學,履行他“名譽校長”的諸多義務。他不間斷地捐款捐物,努力改善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條件;為了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經他牽線搭橋並努力促成北京市芳草地小學與孔繁森小學結成了“手拉手”兄弟學校,由他個人出資定期安排孔繁森小學的老師和學生到芳草地小學進修學習……在這期間,他竟然創下過一個月之內連續5次經青藏公路進藏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