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北京的春天遲遲未來,還時不時就刮上一次沙塵暴,遠在千裏之外的拉薩來的更為誇張,紛紛的大雨中還夾雜著雪花。
我們在中國科技會堂21層的一間辦公室裏,采訪了1995年中央國家機關第一批對口援藏幹部,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主任彭友東。
一天內做出去援藏的決定
遙想15年前,那時候對於未滿30歲的彭友東來說是相當幸福的,工作上,作為團中央機關內最年輕的處級幹部,生活上,剛剛分到了一居室的房子,彭友 東和妻子結束了“北漂”的日子,有了自己的安樂小窩,醞釀著他們的“造人”計劃。
這樣的“二人世界”沒有持續幾個月就被一個意外打破了。1 995年1月某一天的上午,時任團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的王立英找到彭友東,進行了一次嚴肅的談話。
“友東同誌,中央剛剛召開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其中最重要一項規劃就是實行全國對口支援西藏的新政策,中央國家40多個部委根據對應關係對口支援自治區的各部門。”
“那我們是不是也有對口支援的任務?”彭友東的疑問得到了王立英肯定的答複。王立英說。
“要去幾個人?”
“就一個”
“要去多久?”
“三年!”
“組織上是不是希望我去完成這個任務?”
王立英點了點頭說:“書記處認為你比較合適,因為你很年輕,工作努力能力也強,去了西藏之後會有發揮的空間,當然組織上會考慮到你現今的困難,你提出來後我們會適當解決,如果你不願意,組織上也會充分尊重你和你家人的意願,考慮別的人選。你不必馬上給我答複,好好考慮—下!”
王立英的談話讓彭友東心裏有了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與別人相比,他對西藏並不陌生。1 991年,因為團中央書記處書記馮軍調任西藏,擔任自治區黨委常委組織部長,彭友東就曾陪同前往協助工作。那一次兩個月的西藏之行對於這個26歲的小夥來說沒有害怕,隻有新奇,似乎除了缺氧,別的困難都不是問題。
“1991年之所以沒有顧慮,首先因為我是一個‘光棍’,隻對個_人負責,另外自己也知道在那不會呆太久,但援藏幹部的工作期限是三年,這也就意味著:我和結婚未滿三年的妻子卻要開始長達三年的兩地分居生活。”彭友東有些猶豫。
當天中午,彭友東就跑到了妻子單位與其商量,聽聞此訊,妻子很意外,不大樂意,彭友東也非常理解,反複討論之後,當妻子問起他的真實想法時,彭友東說:“既然組織上認為我行,我就應該去。因為這是任務,你不去,別人就要去,那些比你年長,比你更有困難的人就要頂上去。但我也必須尊重你的意見。”看著執著的丈夫,彭友東的妻子知道如果這一次“攔下”了,或許這就成了丈夫心中永遠的遺憾。因此她當即表示:單說個人意見,不太願意,倘若組織上希望去,彭友東自己願意去,自己也會支持,克服困難。
妻子的這一席話讓彭友東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就這樣,僅僅用了一天不到的時間,彭友東就做出了人生中的一個重要決定——去西藏對口支援。
既然來了就應盡力做些事情
隨著援藏日期的日益臨近,看著故作平靜的妻子彭友東的思緒有些複雜,因為在這幾個月裏,他和妻子完成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造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