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5年赴任的中央國家機關首批援藏幹部中,原國家經貿委派去的翟青是最年輕的副局級幹部,時年31歲,正值而立。
彈指一揮間,十五載春秋荏苒。當現任環保部汙染防治司司長的翟青向記者回憶援藏歲月時,已至中年。
“那是我一生中非常值得回憶的階段”。說話時,翟青嗓音低沉而富具穿透力,眉宇間流露出堅毅,恍然間仍是那位剛剛走上高原的年輕人。
計經委來了個年輕人
1995年6月,原國家經貿委在多位報名援藏的候選人中,最終決定選派最年輕的翟青。
“當時,一方麵各部委正在落實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另一方麵時值國內掀起學習孔繁森的高潮,所以大家進藏的熱情還是很高的。”
之所以報名援藏,翟青除了熱情,還有“底氣”。
“我在1992年去過一次西藏,到過海拔5000多米的定日縣。第一天也出現了高原反應,頭疼得要命,感覺頭皮發脹,就想揪著頭發往外拽。但還是仗著年輕,吃些藥,睡一覺,第二天就好了。因為有這次經曆,所以很有信心。”
其實也有忐忑。翟青報完名,才想起事先沒有征求家人意見,尤其是還沒和懷孕的妻子商量。
“結果回到家一說,家人都非常支持”。說到這裏,他不免感慨。
6月29日,翟青一行89人抵達西藏。這一天,也成為他終生難忘的日子。 進藏後,翟青被任命為自治區計劃經濟委員會(以下簡稱“計經委”)副主任,負責企業管理和技術改造,技術進步等工作。
上任之初,因為年輕,他難免更加引人矚目。翟青晚上在單位院子裏散步時,常能聽到有人議論“這就是北京來的年輕人,當了我們的副主任。”
對翟青而言,這種矚目是壓力也是動力,或者說是清醒劑,“剛去時,我要求自己多看,多聽,多想、多向別人學習。”他說:“關鍵是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如果像欽差大臣一樣,指手劃腳,肯定不行。要時刻想著自己就是一名自治區黨委和計經委黨組領導下的普通幹部,這樣大家才會相信你,接受你,總之要和大家融合在一起。”
緊接著,更大的考驗不期而至。
當時,自治區國有企業以輕紡、手工業為主,普遍規模較小,技術落後。即便是自治區規模大些的支柱企業,如拉薩啤酒廠、水泥廠、皮革廠,地毯廠以及幾個礦業企業等,和內地同類企業相比,仍然顯得規模偏小,生產工藝落後。
拉薩啤酒廠,這顆西藏的“明星企業”,在剛開始生產時一度供不應求,後來因為生產工藝落後導致產品質量不穩定,到了1995年,生產經營已經非常困難。
自治區領導看在眼裏急在心上,於是決定由計經委牽頭,圍繞加快自治區支柱產業的發展,組織實施“510工程”,即滾動安排10個技改項目,10個新產品開發項目,10個拳頭產品培植項目10個企業改組,10個企業改製。
上任不久的翟青被任命為“510工程”辦公室主任,主要負責技改,新產品開發和拳頭產品培植工作。深感責任重大,翟青馬不停蹄的和同事們投入工作,先後奔赴山南、林芝、日喀則、那曲、拉薩等地,深入企業調查研究,爭取中央資金支持,協調財政銀行等部門,引進內地經營管理人才,改造企業生產工藝。在自治區政府高度重視下,在各相關部門大力支持下,經過一番努力,從1996年開始、拉薩啤酒廠、拉薩水泥廠、拉薩地毯廠等幾家國企很快脫胎換骨,走出生產經營困境,煥發了“第二春”,步入新一輪高速發展期。
到翟青離任時,“510工程”共批準22個項目立項,安排投資1.9億元,完成企業改造15家,為自治區培植了諸如藏藥、紅景天,啤酒等一批品牌產品,形成了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1997年,“510I程”項目完成工業增加值1.3億元,占當年工業增加值4.2億的31%,實現利稅35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