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薛曉林:援藏三年是我人生濃濃一筆(1 / 3)

婦產科大夫,信訪處處長,赴美訪問學者,企業總經理,副廳級援藏幹部,衛生部機關服務總管,40年間,隨著工作崗位與地點的變動,薛曉林的身份與角色也數次變換,人生的相冊裏也隨之留下無數絢爛多姿的風景,其中,援藏是他難以忘卻的記憶。

“援藏三年,是我人生經曆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是我人生中濃濃的一筆。我40歲進西藏,43歲出西藏,可以說,把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獻給了西藏。”15年後,回憶起中央國家機關第一批對口援藏幹部進藏前後的經曆,現任衛生部辦公廳副主任兼機關服務中心黨委書記,主任薛曉林依然記憶猶新——

中了“頭彩”

1 995年3月,一個星期五的上午,衛生部醫政司助理巡視員薛曉林被叫到時任衛生部部長陳敏章辦公室,部長開門見山告訴他:“經部黨組慎重研究,決定派你作為衛生部首位,也是唯一一位援藏行政幹部,進藏服務3年。西藏工作條件十分艱苦,派遣任務非常艱巨,你願意接受部黨組的這個重托嗎?”

雖然事發突然,可是這個消息薛曉林並不感到意外。此前,他已經從新聞報道中了解到中央在北京召開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的相關精神,隻是沒想到,自己竟然中了“頭彩”——落實到衛生部的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最終竟然落到了自己肩上。

愛人在醫院工作,經常值夜班,女兒才上小學五年級,如果自己到西藏工作,家裏的實際困難怎麼辦?何況,自己從來沒有去過西藏,根本不了解那裏的區情,民情……好在陳部長並沒有讓薛曉林當場答複,而是和藹地告訴他:“你可以先與家人商量一下,考慮好了再作回複。”

是夜,薛曉林家的燈,很晚才熄。一家人經過了激烈的思想鬥爭:數千裏之外的西藏,完全是個謎一樣的地方,神奇、神聖而又神秘。對於西藏,印象最深的便是小時候看過的電影《農奴》,還有就是援藏幹部的楷模孔繁森的有關報道,僅從其中,便可想見高原生活的種種艱苦:從生理角度講,人在40歲以後,機體各方麵功能及內分泌都處於不穩定階段,如果自身不注意,外界的環境刺激很可能使得身體狀況向不好的方麵轉化,這一點,學醫出身的薛曉林再清楚不過了,而當時他正年屆不惑……

往事,一幕幕在腦海中閃現:14歲起,薛曉林就遠離在黑龍江的父母到湖北工作,自幼好強的他,何嚐怕過吃苦?26年來,他經受過種種考驗,每次都交上了一副滿意的答卷,組織上也對他相當認可:30歲,副處:31歲,正處:39歲,副局。在熟悉他的人眼裏,薛曉林各方麵綜合素質過硬,是條“吐口唾沫都是釘”的硬漢子,什麼時候被人嘲笑為草包、軟蛋過?

“絕不能辜負組織對我的信任與重托。”於是,第二天早上剛上班,薛蹺林就找陳敏章部長彙報說,家人響應黨中央政策,支持部黨組決定,同意他進藏工作。陳敏章部長很是高興,於是,這件事就這麼定了下來,薛曉林開始全身心地等待援藏這一天的到來。

由於不了解西藏的情況、環境,也不了解西藏的工作狀況,薛曉林找來不少有關西藏的書籍,資料,以更多地了解西藏的地理環境,民俗風情與民族政策。中央也很重視第一批對口援藏幹部的相關工作,進藏前的相關準備工作也開始逐項推進——

“先是給我們做了仔細全麵的體檢。我是在北大醫院體檢的。結果顯示,我的身體很好。1995年5月23日,中組部安排我們在勞動大廈進行了為期3天的培訓,我與來自人民日報社的李而亮同誌是同桌。中央國家機關首批援藏幹部共有89人,年齡最大的是張小平,當時已53歲,我年齡偏大,大約排在第9,10位。”

援藏記憶

1995年6月29日,89名中央國家機關首批援藏幹部同機抵達拉薩,西藏方麵在機場舉行了一個隆重的歡迎儀式。然後,各歸口單位分別將他們接走。

“當時,接我的是西藏衛生廳政治部主任普布卓瑪(現任西藏衛生廳廳長)。從貢嘎機場到拉薩市區,一路所見,都是藍藍的天,白白的雲,但山是禿禿的,綠植不太多。拉薩城市不大,幾乎都是沙石路,隻有一條水泥路。我們是上午到的,但是街上的人卻很少,車也很少,沒有出租車,隻有小巴士。沒有高層建築,最高的隻有兩三層。”薛曉林感慨說:“不像今天,已經有七八層高的建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