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有校友,當兵有戰友,而對於對口援藏幹部來說,他們相互之間都以“藏友”相稱,中間的濃濃情誼不言而喻。中央國家機關第一批對口援藏幹部,現任中國誠通集團副總裁,黨委委員的成武說:“不忘雪域高原,藏友真情永駐。在西藏工作的三年時光是我一生難忘的經曆,更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北京豐台總部基地,57歲的成武捧出收藏已久、紙張已經泛黃了的1995年人事部辦公廳印發的《援藏幹部座談會紀要》,以及他於1998年10月撰寫的《做好對口支援幹部工作的若幹思考》,向記者娓娓道來,他在西藏工作和生活的點滴,以及他對西藏,對藏友的深厚情感。
仰望西藏
“你是公仆/身上凝聚著民族魂/你是大樹/身後成長著大森林/孔繁森啊孔繁森/你是一團不熄的火/光焰照後人……”1995年,正是宣傳學習孔繁森事跡的高潮,這曲《公仆讚》正表達了人們對孔繁森的崇敬和愛。
受到孔繁森精神的鼓舞,時任人事部下屬事業單位——人事考試中心辦公室主任的成武,響應號召,積極報名進藏工作。那一年,他43歲。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來,黨中央在不同時期從全國各地抽調了大批幹部和技術人員到西藏工作,他們被稱為進藏幹部。43年後,黨中央在北京召開了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製訂了新時期加快西藏發展的指導方針和規劃。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規劃就是實行全國對口支援西藏的新政策,而且是從項目,資金,建設,人員上的全方位支援。我們這些新政策下的援藏幹部便被稱為對口援藏幹部。”成武對15年前的政策記憶猶新。
“在全國支援西藏的熱潮中,人事部有近30名幹部報名。其中,既有20多歲的年輕人,也有50多歲的老同誌:有男同誌,也有女同誌;有科級幹部、處級幹部,也有司級幹部。”成武說,當時選拔的基本條件是“政治上要可靠,並且有一定的業務能力,年齡不超過45歲。”
“我覺得應該去鍛煉一下,開開眼界,妻子也很支持我。”報名後,經過體檢,政審等一係列程序,最終,成武與人事部的其他三名同事——李惠斌,莊子健,吳孟勝一起,被選為中央國家機關第一批對口援藏幹部。“除了吳孟勝是剛畢業分配來的北大畢業生,其餘三位都是年齡比較大的,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幹部。”
至今,成武還清晰地記得在人事部援藏幹部座談會上,他們四位對口援藏幹部一起發出的誓言:“向孔繁森學習,安心西藏,努力工作,為西藏的穩定,發展做出貢獻。”
1 995年6月,中組部在位於北京市健翔橋北的勞動大廈,組織中央國家機關第一批對口援藏幹部,進行為期三天的培訓,並且聽取了孔繁森的事跡報告。
成武回憶說,“一共有80多人參加了培訓,其中有個別超過45歲年齡限製的,最大的已經53歲,而女同誌隻有兩位。在培訓期間,所有人的積極性都特別高。大部分人都沒有到過西藏,都希望能早點踏上進藏的旅程,早點了解西藏的風土人情,早點為西藏的穩定和發展做貢獻。”
走進西藏
“走進西藏/也許會發現理想/走進西藏/也許能看見天堂……”《孔繁森》電視劇的主題曲沒有直接歌頌孔繁森,卻用含蓄的話語提出了兩個“也許”,給人以振奮,鼓舞。
1995年6月26日上午,成武等第一批對口援藏幹部一行80餘人,肩負黨的使命和西藏人民的期望,帶著走進西藏的美好憧憬,在北京首都機場起飛至成都雙流機場,稍作休整後,於29日上午,直飛西藏拉薩。
當走下飛機的一瞬間,成武的感覺就是兩個字——緊張。不過,有著23年當兵的經驗和鍛煉,成武適應得很快。約有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他就適應了西藏的氣候環境和生活環境。“西藏主要是氣溫低,缺氧。人一到了高原上,就感覺雙腳踩在了棉花上,一舉一動都慢半拍,反應相對遲鈍一些。”
最初,成武被安排在中共西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老幹部局任副局長,主要負責當地已退休的老幹部工作,走訪,調查,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並幫助協調解決實際困難。
當時,西藏組織部住房緊張,成武他們四人就擠住在了西藏統戰部的職工宿舍裏。四室一廳的房子,一人一間臥室,成武住在陰麵的臥室裏。“當時沒有暖氣,更沒有空調。白天,陽麵的房間被陽光曬得暖融融的,西藏的日照時間長,住在陽麵相對要舒服一點,到了半夜,多蓋點被子,挺一挺就過去了。但是,陰麵的房間裏,白天不進陽光就已經很冷了,到了夜裏就更冷,冬天都凍鼻子,早上洗臉的毛巾掛在那不一會兒就會被凍硬,”就這樣,成武堅持了一年多,等西藏組織部的職工宿舍建成後,終於住進了陽麵的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