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將學習科學應用於課堂教學實踐(1 / 2)

將學習科學應用於課堂教學實踐

開卷

作者:賁友林

這段時間,我讀的書,有些雜。有教育類的,有非教育類的。讀教育類的書,難免有些功利性的色彩。不過,我以為教師不必回避功利性的讀書,隻是,不要全是功利性的讀書。我當下讀的《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這本書,和我這幾年所進行的課堂教學方式變革的實驗有關。

讀這本書,不是第一遍。2003年,我即購得這本書,當時就讀了。它對我來說,既是一本論著,又是一套叢書。去年我陸續讀了與其相關的3本書:《學生是如何學習的——課堂中的數學》《學生是如何學習的——課堂中的科學》《學生是如何學習的——課堂中的曆史》。

美國16位學習研究專家受美國教育部教育與改進辦公室的委托,組成學習科學發展委員會,對人類學習的科學基礎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曆時兩年的分析研究,最後以論著形式發表《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第一版),這也正是我2003年購得並閱讀的那本書。

第一版出版後,美國國家研究院(NRC)成立了學習研究與教育實踐委員會,承繼先前關於“學習”的研究,探索如何更好地將學習科學方麵的研究發現與實際的課堂教學連接起來等關鍵問題。我當下閱讀的《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擴展版),正是他們的研究成果,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擴充第一版中提出的一些基礎研究項目的結果。

這本書,吸收了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神經科學、人類學等領域的重要觀點和例證,從“學習者與學習”“教師與教學”“學習科學未來發展走向”幾個部分闡述,幫助我們加深對“人是如何學習的”的理解,幫助我們更從容地麵對學習革命的挑戰。

學習是什麼?我們似乎明白,又似乎說不清楚。《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指出,對學習的科學理解,包括理解學習過程、學習環境、教學、社會文化加工和許多促進學習的其他因素。

這本書,將學習理論成果高度概括為3條基本的學習原則、4種學習環境設計。

學生的任何學習,都是在他們關於世界如何運作的前概念基礎上發生的。每個人的學習,都是建立在理解、資源和興趣之上的。學習一個主題,並非從無知開始,然後進行全新的學習。兒童帶著先前知識來到學校,有的先前知識促進學習,有的先前的知識阻礙學習。教師需要關注學習者在學習給定主題時隨之帶來的不完整理解、錯誤觀念和對概念的天真解釋。教師還需要依據這些概念來幫助每個學生達到更成熟的理解。如果忽視學生的初始概念、觀點,他們獲得的理解可能與教師預期的想法大相徑庭。

為了養成探究能力,學生必須具有深厚的事實性知識基礎,在一個框架內理解事實和觀點,並對知識加以組織以便提取和運用。很多情境中都存在著學習。當學習者將他們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各種不同的新情境時,最有效的學習就發生了。學習的遷移及其廣泛的應用最有可能在以下情況下發生:當學習者對所學材料有了結構化的、連貫的理解時;當遷移的情境與最初學習的結構相通時;當學習者掌握和實踐了學科知識時;當學科領域交錯在一起和學科領域共享認知要素時;當教學特別注意潛在的原理時;當教學明顯地和直接地強調遷移時。

“元認知”的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通過確定學習目標及監控達成目標的過程來學會控製自己的學習。元認知,是逐步習得的,它有賴於知識和經驗。利用人是如何學習的知識,教師可以從完成特定目標的方法中更有目的地選擇教學方法。關注人是如何學習的,會幫助教師超越已困擾教育領域的二元對立。即,學校教育是應該強調“基本”,還是應該強調教授思維技能和問題解決技能?這兩者,都是必要的。

總之,它將學生的學習從以往行為主義的記憶、練習、再現扭轉到了深刻理解、探究發現、自主建構與社會建構以及靈活運用、廣泛遷移、注重能力的路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