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們對“如何教”非常關注,而對“如何學”則重視不夠。我梳理我的工作經曆,反思支撐自己教學行動背後的想法,我發現,我的教學,經曆了從“為教師的設計”,走向“為學生的設計”,進而努力構建“以學為中心”的課堂。
在《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一書中,提出4種有關學習環境的視角,即學習環境以學習者、知識、評價、共同體為中心。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是指教師要以學生在進入這個學習環境前的知識為起點來進行教學。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環境是指教師試圖幫助學生理解每個學科的重要概念及其知識結構。以評價為中心的學習環境的設計,突出形成性評價的重要作用,促進學生的理解性學習。以共同體為中心的學習環境的設計,強調知識的分布性,以及學生學習的自主建構與社會建構的統一。相互討論,接受反饋,促進反思,提高學習的動機與機會,是以共同體為中心的學習環境的特征。
當下,我們認識到,教學,要以學習者為中心;而這本論著更是辯證地闡述了要將以學習者、知識、評價、共同體為中心的學習環境一致起來,以它們之間相互支持的方式加以聯合,“四位一體”,不可分割。這樣的闡述,有助於我們避免認識與行動從“教師中心”這一極端走向“學生中心”另一極端的誤區。
這樣的闡述,幫助我們認識到,學生的學習≠學生學校內的學習。學校學習,要和學校以外的學習連接起來。然而,通常情況下,這種連接並沒有實現。學校需要開發課堂學習與學生生活的其他方麵相聯係的方法。學生僅有14%的時間在學校裏度過。如果他們校外時間的三分之一花在觀看電視上,那麼學生每年觀看電視花費的時間會超過上學所用的時間。因此,隻關注學生目前在校所用的時間會忽視許多在其他情境中開展引導性學習的機會。
掩卷思考,我發現,書中的思想與我發生著深層次的互動。再讀《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擴展版),我以為,對我的啟示還有:研究問題,不要像小猴掰玉米。一個話題,繼續深入研究下去,會有新的發現。
我想起了曾經在一本書中看到這樣的論述,在科學中從沒有任何最終結論。在科學中,知識不斷發展,而且這一發展依賴多樣性。我以為,對“學習”的認識與探索亦如此!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附屬小學)
我推薦的三本書
1.《數學教育哲學》,鄭毓信著,四川教育出版社
“什麼是數學”“為什麼要進行數學教育”“什麼是數學活動的本質”……我們需要對數學教育的基本問題作出分析與反思。作為數學老師,對於數學與數學教育,我們不能不坦承:我們不清楚的多於我們清楚的;我們不明白的多於我們明白的;我們不知道的多於我們知道的。我讀這本書,因為我不想糊塗,更喜歡鄭毓信教授的哲學思辨。
2.《城南舊事》,林海音著,浙江文藝出版社
推薦這本書,是因為書中的這樣一句話:“也許,你的想法更美些。”對待孩子的想法,我們需要像英子爸爸那樣,不是敷衍搪塞,而是源自內心地尊重、理解、接納、欣賞。喜歡讀這本書,是因為林海音的這樣一段自述:“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我們是否也可以像林海音一樣,寫下我們的教育生活呢?
3.《精神明亮的人》,王開嶺著,書海出版社
王開嶺,在思想界,被譽為新生代的旗幟人物;在文學界,被視為優美的靈魂書寫者。這本書,收錄了王開嶺最具標誌性的詩性散文和思想隨筆。其文字,誠實,理性,唯美,耐讀。王散人如是說:“王開嶺的文字,有一種溫潤的金屬感,有一種磁性的光芒,它敏感、深邃,明亮又幹淨……”在這個浮躁的速寫時代,讀王開嶺的文字,凝神屏氣,寧靜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