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從沒有歧視過一個學生,他也從沒有放棄過任何一個學生,他的教育始終是麵向每一位學生的。他在《給教師的建議》中不止一次地給我們提出有關“學困生”的教育、學習方麵的建議,讓我們再來聽聽他的教誨吧:
“當學習困難的兒童跟能力較強的兒童在一起上課學習的時候,需要對他們加以特別的關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話,不要有一個手勢使得這種兒童感到教師已經對他的前途失掉信心。”
“我明白地知道:如果用教所有的孩子那樣的辦法來教這些孩子,那麼他們不可避免地會學得很差,成為可憐而不幸的人,一輩子受著‘我幹什麼都不行’這個痛苦的思想的折磨。”
“教育這樣的兒童,應當比教育正常兒童百倍地細致、耐心和富於同情心。”
讀著這樣一些充滿愛心的話語、充滿智慧的做法,作為教育工作者,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學困生”也好,“後進生”也罷,他們不是一群不可教者,而問題是我們教師有沒有足夠的認識和得力的做法去改變他們,哪怕是一點點。
我被蘇霍姆林斯基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的博大教育情懷所感動著。
問題三:教師要不要閱讀?
這其實不應該是個問題!但當下的生活實際中,許多教師真的不去閱讀了。
教師本是讀書人,連讀書人都不去讀書了,這是一個很可怕的現實!
時下浮躁、追求物欲的社會,使得教師也不能好好地靜下心來,開始把業餘時間用在了娛樂、休閑上,甚至利用大量的時間去額外掙錢了,而把教書當成了第二職業,用自己已有的知識、能力應付一下了事。
其實,教師這個職業最需要的就是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豐厚。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多次提到教師的閱讀問題。他認為教師首先要閱讀,而且要做到“讀書,讀書,再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告訴我們:“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他還告誡我們:“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麵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他讓我們明白了“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的道理。
輕輕合上《給教師的建議》,封麵上蘇霍姆林斯基大師那雙睿智的眼睛微笑著注視我。我不禁也想給所有的教師,特別是年輕的教師提一條建議:去讀一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吧,它會讓你終身受益!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我推薦的三本書
1.《窗邊的小豆豆》,【日】黑柳徹子著,趙玉皎譯,南海出版公司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因淘氣被學校勒令退學的可憐小女孩,來到了一個叫“巴學園”的新學校。在那裏,她得到了小林校長從未有過的愛護和賞識。從此,這個一般人眼裏“怪怪”的小豆豆,竟成了一位好孩子!這是一所怎樣的學校?小林又是怎樣的一位校長呢?快去讀讀這本書吧。
2.《語文教學對話論》,王尚文主編,浙江教育出版社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那何謂“對話”?“對話”實施的途徑和策略有哪些?讀讀王尚文教授主編的《語文教學對話論》,你會明白許多。
3.《打造兒童閱讀環境》,【英】艾登·錢伯斯著,許慧貞、蔡宜容譯,南海出版公司
朋友,倘若你還在為不知怎麼去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而犯愁的話,你不妨去讀一讀錢伯斯所著的《打造兒童閱讀環境》一書。當你真的走進了這本書,你會驚奇地發現,他告訴了你許多你想要知道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