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利用高校檔案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1 / 2)

利用高校檔案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工作園地

作者:賀升傑

1利用高校檔案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優勢。

高校檔案之所以能夠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越來越受到重視與肯定,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與其與生俱來所具有的優勢是分不開的。

高校檔案具有的優勢有以下幾點:原始性,高校檔案是在高校管理、教學、科研、學生工作中直接形成的,是第一手原始憑證。生動性,高校檔案歸檔的檔案材料包括紙質、電子、照(膠)片、錄像(錄音)帶等各種載體形式。多角度、多層麵、立體地再現學校工作、學生生活學習、教學工作各方麵的情況。豐富性,高校檔案按照實體分類,包含了黨群、行政、學生、教學、科學研究、產品生產與科技開發、基本建設、儀器設備、出版、外事、財會十一大類,涉及學校工作、學生生活學習、教學工作的各個方麵。貼近性,高校檔案是高校管理工作、教學工作、科研工作、學生生活學習中形成的材料,廣大師生同時也是檔案的形成者,這些檔案和廣大師生密切相關,容易引起共鳴,得到他們的認同。借鑒性,高校檔案詳細記載了高校在管理、教學、科研過程中形成的各類材料,其中更不乏關於思想政治教育的,如教育目標、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高校檔案是高校發展曆史的第一手資料,是曆史存在的物質載體。高校檔案能為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提供借鑒,總結曆史經驗教訓為以後的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據。

2利用高校檔案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2.1目前,高校利用檔案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麵:

2.1.1愛國主義教育。我國高等院校的發展曆程就是一部濃縮了的中國近、現代史,中國高等教育創辦的初衷就是為了“救國”、“強國”。高校檔案詳細、係統記錄了高校的創建初衷和發展曆史,是高校良好校風的集中體現,提供了豐富的愛國榮校的教育素材。例如,創辦於1898年的北京大學,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作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活動基地,為民族的振興和解放、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鋒作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裏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北京大學館藏檔案所記載的這一頁頁曆史,都是對師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

2.1.2校訓教育。校訓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範,它既是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又是一所學校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表現,體現大學文化精神的核心內容。以南開大學“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為例,表達了南開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品質。根據館藏檔案記載,早在南開初創之時,校父嚴修便提出了“尚公”、“尚能”的主張,並在辦學過程中一直踐行“公能”二義。1934年,校長張伯苓化《詩經·魯頌》中“允文允武”為“允公允能”作為南開校訓,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南開校訓作為一種永久的精神力量、強烈的感召力量,啟迪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南開人。

2.1.3艱苦奮鬥教育。現在的大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大多缺乏艱苦奮鬥的精神。很多大學生不求上進,貪圖享受,甚至有些學生產生了金錢至上的思想,過分強調自我,沒有感恩之心。高校館藏檔案中記載了很多學校創辦初期及以後發展過程中湧現的大量具有艱苦奮鬥創業精神的人物、事跡,很容易為廣大學生所接受,是難得的艱苦奮鬥精神教育素材。

2.2目前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和不足。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傳統課堂教學、課外社會實踐、建設校園文化等常規教育方式為主。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日益受到重視的課外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為大學生提供了接觸社會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真正地了解社會、體察國情,還能夠鍛煉他們的意誌、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設豐富的校園文化能夠更有效地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抓住時代脈搏,體現社會主義時代特征,具有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更容易得到廣大學生的認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無論是課堂教學、社會實踐還是校園文化,這些教育方式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直線式的硬性灌輸。新時期的大學生更“注重自我,崇尚自我奮鬥,追求自我設計”。他們敢於否定教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的傳統模式,對思想和行為不是簡單接受和盲目順從、模仿,而是進行質疑、抉擇、思辨,甚至逆反。他們對這種直線式的硬性灌輸教育方式很抗拒,因此很難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