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禍不單行(2 / 3)

“傳術士。”

殿外人傳:“傳術士公孫常、程公穎上殿——”

李世民問大殿之下跪著的二人:“朕來問你們,你們說張亮收養子五百人,幾時收的,都人誰,如何可信?”

這二人磕了頭,方回:“回大家,這……這五百義子,都是十幾年前的事了。”

李道裕倒是笑了:“可笑,十幾年前的事,如今倒翻騰出來了,這怕是居心叵測吧。”

“行了,大殿之上,吵吵鬧鬧,成何體統?”李世民也是煩了,下令:“長孫無忌,馬周。”

“臣在。”

“你二人彙同三司,共同審理此案。”

“遵旨。”

當晚,三司會審便有了結果。

也是在當晚,李道裕同馬周一道麵聖。會審結果便交到了李世民的手上。案情簡單,條理清晰,即使張亮不認罪,刑部也定了案。

“朕要斬了張亮。”

“陛下,張亮謀反證據不足啊。”李道裕極力勸道。

“此事不必再議,李愛卿退下。”

思緒回來,今日她是太後了,皇太子已然在柩前即位,她,昔日意氣風發的天後陛下,略顯頹廢之色。相伴了幾十年的夫妻,從並肩做戰到相互猜忌,相愛相殺,這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糾葛,隨著李治的離世而煙消雲散了。

如今李道裕這個名字響在耳邊,她常聽人講,太宗皇帝在貞觀末年有些昏饋。

果真如此嗎?

斬殺張亮的第二年,刑部侍郎空缺。

太宗和重臣選了好久,竟沒一個合適的官員。

直到有一天,太宗在淩煙閣外徘徊,“為君不上淩煙閣”他想起了死於非命的侯君集,又想起了張亮。靈光一現,這不有現成的嗎?李道裕呀。

接著如今重臣:“刑部侍郎人選已然有了,李道裕。當年在張亮一案中,他堅持真理,不怕朕天子之怒,更不隨波逐流,秉持公正,這不正是一個刑部侍郎所該有的嗎?”

這不正說明張亮不該殺嗎?太宗的心裏還是明白的。他不願意將來兒子繼承了皇位,被將領牽著鼻子走,這才起了殺心。

太宗皇帝,是她的頭一個丈夫,他是她心中的英雄,他有一雙銳利的雙眼,讓她著迷,她對他,是那麼深的愛戀,可惜,他不愛她。她搖頭,每一位丈夫去世,李道裕去世了,而與她同甘共苦的第二位丈夫也去世了。

“你母親已於月前歸京,你外祖父病重,前幾日你父親也回來了。”明月奴對李彩說,李彩一言不發,神情呆呆的。

明月奴當她傷心過度,歎了口氣。

又問:“你外祖父不日便要歸葬,你可林回三原去?”

李彩搖了搖頭:“不回了吧。”

不回也好,便是緊著趕回去,也已經入土為安了。

“也好。”明月奴完,又道:“十五日,陛下靈柩歸京,我們要啟程了,你照顧好自己。”

看她不作聲,明月奴搖搖頭,歎息一聲,走開了。

阿蘭若又到隴西郡主府了,還了經書,還要再借。

“阿蘭若,你小子又去借經書去了?”說話的是一二十多歲的短發男子。

“是的,梓叔父。”

“借了還,還了再借,完了不還得再還一次?”慕容梓明知故問。

阿蘭若雙手合十,默念一番,再翻開經書:“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唄。”

“這一借一還,再借再還。怕是還借出緣分來了呢。”

“別扯了,正經抄完經書是個事兒。叔父你還得誦經呢。”阿蘭若說著,見他叔父未動,也打趣:“哪兒像個出家人?”

“已然不是出家人了,隻待此事一畢,叔父我便正式還俗了。早點回去成親,家裏都催好幾回了,你未過門兒的嬸兒可等了我好幾年了呢。”

阿蘭若笑了笑,沒做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