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洛克菲勒選擇了讓那位主管繼續留任,並且給予他更加充分的發揮空間和信任。這使得他在以後的工作中,依然保持原有的工作激情,並繼續大膽地對公司提出合理化的發展建議,而不會被一時的失利絆住雙腳,失去繼續向前邁進的腳步。
為此愛德華·貝德福德感歎道:“我永遠忘不了洛克菲勒麵對棘手問題時的冷靜。以後這些年,每當我克製不住自己,想要對某人發火時,就強迫自己坐下來,拿出紙和筆,寫出某人的好處。每當我完成這個清單時,自己的火氣也就消了,因此就能理智地看待問題了。後來這種做法逐漸成了我工作中的習慣。記不清多少次了,它製止了我去做愚蠢的事情——發火,那會導致生意場上付出慘重代價。”
憤怒是與生俱來的一種強烈情緒,它能宣泄內在的積鬱,能引發實踐的行動,也可以成為毀滅性的力量。了解它,控製得好,就會擁有成功的人生;不了解它,任憑憤怒的情緒擺布,就會陷入悲情和困境之中。
在感到怒火中燒時,要及時反問自己:“憤怒能解決問題嗎?”“我究竟要的是什麼?要怎麼處理令我憤怒的事件?”當你的思想轉移到如何處理事件時,理性的力量會被喚醒,衝動盲目的情緒將減緩下來。因此,隻有在憤怒過後,冷靜地做出決定才能達到理想中最完美的效果。
潮漲後潮落,月盈後月虧,自然的一切,都有其恒定的規律。孔子曾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係辭傳》闡釋《易經》時講到一個重要觀點:知進而不知退,則必然會失敗。能進,不失為勇;而退,則更顯示出智慧的一麵。其實,退是一種謀略,退是一種交換,更是一種做事的手段。
退能保身,退能成事,退是大勇,更是大智。真正的英雄,能進能退,進退自如,於是不敗!隻退不進,是懦夫;隻進不退,是莽夫。該進則進,當退必退。如能做到能伸能屈,進退自如,則諸事皆順。
4、適時的進退最明智
以前,美國英特爾公司是專門生產存儲器的高科技企業,在所有人的心目中,英特爾與存儲器是相等的。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日本有一家存儲器廠家迅速成長起來,並頻頻發動削價戰,使英特爾連續半年出現虧損,這對英特爾公司來說是一個威脅,英特爾公司經此而陷入泥潭,舉步維艱,新任總裁臨危受命後,力排眾議,頂住層層壓力,根據市場形勢,堅決把存儲器的生產線砍掉了,退出存儲器生產領域,把微處理器作為生產重點,現在英特爾的微處理器被裝進了世界80%以上的PC機。
如果當初沒有適時退出的勇氣,英特爾公司斷然沒有今天,恐怕早就關門大吉了。適時的進退才是最明智的舉動,一味強求“進”或“退”都不是好事,如果不知進退的法則更不是好事。人生在世,必須深諳進退之道,無論是事業還是在家庭關係方麵,懂得進退之道的人活著一定比不懂進退的人開心,活得有價值。
屈伸之理其實是進退之道。進退之道的重要,在於做事采取何種態度,確定什麼策略,效果迥然不同。處置得當便有了天堂之階,處置失宜則如敲地獄之門。
做事成敗的關鍵,視乎如何掌握何時當進、當攻;何時當退、當守。總之是順勢而行,應進則進、應退則退,切勿猶豫和留戀。
伯夷、伊尹、孔子是古代三個聖人。伯夷至剛不柔,原則是擇時進退,以保持正氣而不被玷汙;伊尹化剛為柔,進而不退,以正氣感化他人;孔子才是有剛有柔,剛柔並濟,因時進退。
三者之比較:伯夷太講原則,要餓死首陽山。伊尹,幸好遇著成湯,才能有一番事業,否則的話,像春秋時越王勾踐的謀臣文種,進而不退,不聽範蠡勸告,結果悲劇收場。而觀其孔子一生,因時俯仰,能進則進,能退則退,最後終成一番大事。
其實,一個能屈能伸的人首先是一個懂得進退之道的人。一個人隻有深諳進退之道,知審時度勢,能洞悉對方意圖,能審視自己處境,從而知進識退,舉行克製,緩解回來,事做必成。一代大文豪蘇東坡,最可謂深明其理,他兼有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高寒”中遇政敵之陷害,被貶海南島,依然怡然自得,進退皆能。可謂大丈夫能屈能伸,進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