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退為進的智慧
當人們談到成功時,往往更多地強調勇往直前、積極進取。但是有時候,這也未必是最好的辦法,以退為進,由高到低,這不僅是一種自我表現的藝術,也是一種生存競爭的策略。
相傳有一座大寺院,主持的方丈年事已高,於是整日心中尋思著尋找接班人。但是其弟子眾多,並且個個優秀。究竟選哪一個呢?於是某一天,他將所有的弟子叫到麵前,對他們說:“你們如果誰能僅憑自己的力量,從寺院後麵懸崖的下麵攀爬到頂峰,誰就是本寺的繼任住持。”
眾弟子來到懸崖下,隻見那懸崖陡峭,極其險峻,令人望而生畏。
身體健壯的智空首先站了出來,仗著健壯的身體,他信心百倍地開始攀爬。但是不一會兒他就從上麵掉了下來。智空爬起來又重新開始,盡管這次他變得更為謹慎和小心,但還是從上麵掉落到原地。智空稍稍調整了一下呼吸,再一次攀上懸崖,同前兩次一樣,再次摔了個鼻青臉腫。
智空屢爬屢摔,他最後一次拚盡全身力氣,爬到一半的時候便體力不支,因為緊緊地抓在懸崖峭壁上又無處休息,隻能重重地從高處掉下,摔到一塊大石頭上,當場昏死。方丈不得不讓其他幾個弟子將他抬回寺院。
接著輪到弘一了,他一開始也是和智空一樣,竭盡全力地向崖頂攀爬,結果可想而知,也是屢爬屢摔。他再一次攀上山崖,當他緊緊地抓在一塊山石上麵打算稍作休息時,他不經意地向下看了一眼,突然,他主動跳了下來。然後他整理了僧衫,拍掉身上的泥土,扭頭向著山下走去。
旁觀的眾僧都十分不解,難道弘一就這樣放棄了?大家議論紛紛,隻有方丈依然默然無語地看著弘一。隻見弘一到了山下,沿著一條溪流順水而上,穿過一片小樹林,繞過山穀……最後輕鬆地到達了崖頂。
當弘一重新站到方丈麵前時,眾僧還以為方丈會痛罵他偷奸耍滑,膽小怕死呢,哪知道方丈卻微笑著宣布弘一為新一任住持。眾僧麵麵相覷,不知所以。弘一見狀,微笑著向眾僧解釋道:“這麵懸崖僅憑人力是不能攀爬上去的,但是隻要低頭往下看,就能看見一條上山的小路。師父經常教導我們明者因境而變,智者隨情而行,其實就是要知伸縮會退變的道理啊。”
方丈滿意地點頭說:“如果隻為名利所誘惑,心中則隻有麵前的懸崖。天本不設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的牢籠內,徒勞的苦爭,輕者傷心,重者則傷身損肢,極重者粉身碎骨。攀爬懸崖,是我在考驗你們的心境。而能夠做到不入名利牢籠,心中無礙,能順天而行者,便是我的中意人選。”
看完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想呢?是不是為弘一的智謀所佩服?弘一之所以最終攀上崖頂,是因為有著不同常人的頭腦。他選擇了以退為進的策略,最終收獲了成功。
世間勇於進取的人很多,執著於頑強的也不在少數,但是往往都和故事裏的智空一樣,最終並不能抵達向往的地方,隻是不停地摔跟頭,最終一無所獲。在生活麵前,大多數人缺少的是一種暫時低頭的智慧。低頭,並不意味著放棄堅持的信念,隻是讓人們能夠獲得更多的回旋空間和選擇餘地。
當人們做事遇到困難時,最好的策略是:等待時機,靜觀其變,以退為進,臥薪嚐膽,蓄勢做事的力量。
有一年,在法國某畫廊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一個美國畫商看中了法國人帶來的三幅畫,標價為200美元,畫商不願出此價錢,於是唇槍舌劍,誰也不肯放鬆,談判進入了僵局。那位法國人惱火了,怒氣衝衝地當著美國人的麵把其中一幅畫燒了。美國人看到這麼好的畫燒了,當然感到十分可惜。他問法國人剩下的兩幅畫願賣多少錢,回答還是200美元。美國畫商見毫不鬆口,又拒絕了這個價格,這位法國人把心一橫,又燒掉了其中一幅畫。美國畫商隻好乞求他千萬別再燒這最後一幅。當他再次詢問這位法國人願賣多少錢時,賣者說道:“最後一幅畫能與三幅畫是一樣的價錢嗎?”結果,這位法國人手中的最後一幅畫竟以500美元的價格拍板成交。
當時,其他的畫的價格都在100美元到150美元之間,而法國人這幅畫卻能賣得如此之高,原因何在?首先,他燒掉兩幅畫以吸引那位美國人,便是采用了“以退為進”的戰略,因為他“有恃無恐”,他知道自己出售的三幅畫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燒掉了兩幅,剩下了最後一幅畫,正是“物以稀為貴”。這位法國人還了解到這個美國人有個習慣,收藏古董名畫,隻要他愛上這幅畫,是不肯輕易的,寧肯出高價也要收買珍藏。聰明的法國人施展這招果然很靈,一筆的生意唾手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