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教派的教法傳播很廣,藏傳佛教各教派都接受過它的影響。到了15世紀,宗喀巴大師以這個教派的教義為基礎,創立了格魯派,然後,原噶當派的僧人和寺院都先後改宗格魯派,“噶當派”就從此消失了。
(二)“三士道”理論
噶當派教法的主要依據是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它主張先學顯宗,後學密宗,並且根據修習佛法者的不同根器,提供了三種不同的修習途徑,這就是噶當派著名的“三士道”法。
《菩提道炬論》把人按照根器的不同劃分成了三大類:
“下士”、“中士”和“上士”。“下士”隻求今世的利樂,不知輪回之苦,也沒有要脫離輪回的願望;“中士”深知輪回之苦,但是隻求自我的解脫;“上士”不僅尋求自我的解脫,而且發願普渡眾生,具有廣大的利他心願。
這三類人學習佛法的動機不同,所修的佛法也就不同。“下士”為了獲得今生或來世的善果而學佛,對應的佛法是“人天乘”;“中士”隻追求自我的解脫,對應的佛法是“小乘”,並且,根據修行的方式,從中又分為“聲聞乘”(由聽佛說四諦法的音聲而獲得證悟的人)或“緣覺乘”(又稱“獨覺”,指世間沒有佛的時候,靠自己觀修緣起性空而獲得證悟的人);“上士”是為了利濟眾生而學佛,對應的佛法是“大乘”。這三乘的修行之道也就是下、中、上“三士道”。
“下士道”要求修行者珍惜人身、皈依三寶、止惡行善,由此集聚福德,遠離地獄、餓鬼、畜牲道的“惡趣”之苦,獲得人、天的“善趣”利益。但是,這種利益隻是相對的、暫時的,如果要獲得絕對的、永恒的解脫,就必須脫離輪回,必須行“中士道”——這就要求修行者在下士道的基礎上修四聖諦、十二因緣,修學戒、定、慧三學,最後達到涅槃。但是,如果想要讓廣大的眾生也獲得解脫,那就隻有佛才能做到,所以就要修習“上士道”法,發菩提心,作菩提行,為了利益眾生而成佛。
三、薩迦派
藏語“薩迦”的意思是“灰白色的土”,這個教派的主寺建立在一個灰白色的山坡上,所以名為“薩迦寺”,教派也由此而得名。
(一)創建與發展
昆·貢卻傑布(1034——1102年)是薩迦寺的修建者,不過,薩迦派是在他的兒子貢噶寧布(1092——1158年)主持薩迦寺的48年中才真正發展起來的。所以,貢噶寧布被後人推崇為“薩迦五祖”的第一祖,他才是這個教派的創始人。
薩迦第二祖索南孜摩(1142——1182年)是貢噶寧布的次子,三祖紮巴堅讚(1147——1216年)則是貢噶寧布的第三子,四祖是貢噶寧布的第四子貝欽沃波的兒子貢噶堅讚(1182-1251年),他也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薩迦班智達,而五祖則是薩迦班智達的侄子——著名的八思巴(1235——1280年)。
在薩迦四祖時期,薩迦派取得對西藏地方行政事務和宗教事務的統治權,並且使藏傳佛教開始向元朝傳播。在薩迦五祖時期,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國師、帝師,領總製院事,管理西藏地方政教事務,薩迦派也由此成為元朝在西藏統治的代表。在八思巴之後,薩迦派還先後出現了十幾位帝師,在元代可以說盛極一時。
到了元朝中後期,隨著蒙古統治勢力的削弱,薩迦派的勢力也日漸衰落,並且它的內部矛盾也逐漸發展,後來分成了細脫、仁欽崗、拉康、都卻4個拉章,各領屬民、土地。與此同時,帕竹噶舉的勢力逐漸強大,最終在元末明初時將薩迦派在西藏的統治權取而代之。
從那之後,薩迦派在政治上的勢力逐漸減弱,但作為一個宗派,一直都在續傳著。如今不丹王室的國師、當今著名的藏傳佛教高僧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就屬於薩迦派傳承。
(二)核心教法——道果法
薩迦派的教法和理論非常雜多,有的人以中觀自續派的觀點為主,有的人則持中觀應成派之見,還有持唯識之學和覺囊派見解的人,另外,也還有許多人推崇寧瑪派的大圓滿法。不過,薩迦派自身所特有的核心教法叫做“道果法”。
道果法在總體上分為顯宗和密宗兩個方麵。
顯宗的理論傳承又分為兩個方麵:跟隨龍樹的教授和跟隨彌勒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