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著名學者東噶·洛桑赤列教授在《論西藏政教合一製度》一書中,對恰爾本的宗教情形概括說:這種新的本教被稱為“朗賢”,它不承認前後世之說,但是承認有神鬼,認為神是在人活著時保護人的生命,而鬼不僅在人活著時主宰人的生命,並在人死後把靈魂帶走,還能給這個人的家庭和後代繼續帶來危害。因此要供奉救護人的神,消除危害人的鬼。此外,他還談到了《空行益西措傑傳》中所記載的本教於一年四季的殺牲以血肉獻祭和煙祭,及其還有祝福、禳解、贖替、測算、圓光占卜預測生死等儀式。
在這一時期,本教的獻祭宗教儀式不但變得越來越複雜,也變得越來越殘酷。比如,在本教經典《色爾義》中,提到了為救一位生病的王子而必須用他的屬民進行人祭的情形,就如此描述道:咒師抓住這被祭之人的腳,本波執住他的手,然後,“黑漢達”切開這人的胸膛並把心髒掏出來,咒師和本波則把人的血和肉分灑向四方。在漢文史料中,也有這樣的記載,如《舊唐書·吐蕃傳》中談到,在讚普死後,要以人殉葬,將衣服、珍玩以及他生前曾騎乘過的馬和用過的弓劍之類,全部作為陪葬埋進墓中。《通典》卷第一百九十在提到吐蕃葬俗時說:“人死殺牛馬以殉,取牛馬(頭)積累於墓上。其墓正方,累石為之,狀若平頭屋。其臣與君自為友,號曰共命人,其數不過五人,其君死之日,共命人皆日夜縱酒,葬日於腳下針,血盡乃死,便以殉葬。又有親信人,用刀當腦縫鋸,亦有將四尺木大如指,刺兩肋下,死者十有四五,亦殉葬焉。”
(三)居爾本——改編的本教
居爾本又分為早期、中期和後期三個不同的階段。
1.早期居爾本
早期的居爾本是由一個被稱為“藍裙班智達”(也有人將其翻譯為“綠裙班智達”或“青裙班智達”)的本教徒開創的。
在《惟義經典》中說,這位身著藍裙班智達服的人曾經因為被貪欲所迷,遭到了國王恩紮布達的懲罰,於是他投靠了一個與佛教為敵的國王,並成為該國的經師,宣揚如果弑殺僧人就可得解脫之果等邪論。他又將許多佛教經典改編為本教經典,並將它們藏匿在國王的一個神器旁邊,然後對國王說:“在我的夢境中出現了這樣的情景:你的神器前有一伏藏,請將它掘出吧!”國王就去把它們挖掘了出來,並按上麵的內容進行修持,於是這些“伏藏”便得以公諸於世並被本教徒所修習。
在《土觀宗派源流》中,則說早期居爾本是藍裙班智達將一些幻術法門埋藏在地下,後又由他本人挖掘出來並公諸於世,稱其是古代本教寶藏,將之雜入本教的法門而成此派。
2.中期居爾本
中期居爾本起自於一位叫做傑維降曲的本教徒。在藏王赤鬆德讚時期,佛本大辯論之後,下令本教徒改信佛教或還俗。當時讚普讓傑維降曲師從遊方僧仁青確學習佛法,但是他不願意,認為隨從仁青確學佛還不如自己看書。藏王懲罰並放逐了他,他為此感到憤怒,便與本教徒們一起將一部分佛教經典改譯成了本教經典。《惟義經典》中說,他們將佛經中的“釋迦牟尼”改換為“辛饒·米沃且”,“法”改換為“本”,“法身”改換為“本身”,《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改換為《大薩智爾桑經》,“報身佛”改換為“貢度桑布”,“大日如來”改換為“辛拉沃嘎爾”,“化身”改換為“桑布本赤”,“涅槃”改換為“葉辛岱塔”,“羅漢”改換為“辛塞”,“舍利子”改換為“杜烏本塞”,“目犍連”改換為“伊吉期瓊”,“阿難陀”改換為“柔貝奇瓊”,“羅睺羅”改換為“杜東”,“須菩提”改換為“塞瓦沃丹”,“菩提薩埵”改換為“雍仲塞木巴”,“巴薩埵”改換為“巴個夏堅”,“大圓滿”改換為“本嘎布巴”,“金剛杵”改換為“瓦吉黑橛”,“阿闍梨普巴”改稱為“族辛加瓦”,“蓮花生”改稱為“瓦本達拉麥巴”,如此等等,進行隨意改編。也就是說,這時候的本教將佛教主要的佛菩薩、法師、儀軌、法器、概念的名稱,都改譯成了本教的名稱。
傑維降曲改譯佛經為本經事情被發現後,赤鬆德讚嚴厲禁止了這種行為,下令若有擅自將佛教經典改編為本教經典者殺無赦。當時,有很多人因為此事被誅殺。本教徒大為驚懼,於是將尚未譯完的經典秘密地藏匿在山岩之間,後來又把它們作為本教的伏藏法挖掘出來,流傳於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