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古老的本土宗教——本教(3)(1 / 3)

規模地翻譯佛典,又大力發展本土僧人。此時赤鬆德讚采取的是佛教與本教並存的政策,為了照顧傳統宗教,緩和佛本矛盾,他從象雄請來了一批本教法師,安排他們和佛教徒們一起住在桑耶寺中,佛教徒翻譯佛教經典,本教徒則翻譯本教經典,甚至把之前曾流放在外的佛教徒毗盧遮那等人召回,讓他們一同參與到本教經典的翻譯工作中。在本教譯師中較為突出的是香日烏金,他把本教著名的經典《十萬龍經》從象雄文翻譯成了藏文。

本教與佛教的矛盾並沒有因佛本並存的政策而得到調和,二者之間的衝突越來越多,越來越激烈,最終引來一次大爆發,據說這次爆發的導火線源自於本教徒的殺牲祭祀活動。

對於本教徒來說,殺牲獻祭和血祭在他們的宗教活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根據《空行益西措傑傳》中的記載,本教徒在每年秋天要舉行“神祭”,在這個祭祀中要殺死犛牛、綿羊、山羊等公畜各三千頭,又要將犛牛、綿羊、山羊等母畜各一千頭進行活體肢解,以血肉獻祭;每年春天要舉行“肢解母鹿祭”,將四隻母鹿四蹄折斷,以血肉獻祭;夏天又要舉行“本教祖師祭”,以各種樹木和糧食燒煙祭祀;在人有病痛時要以施舍來贖命,從最多殺公畜、母畜各三千頭到最少殺公畜、母畜各一頭向神祇獻祭,具體數量視各人經濟情況而定;在人死以後,為製服鬼魂,也要如上述那樣殺牲祭祀。

前文曾談到過雍仲本教的祖師辛饒·米沃且反對本教大量殺牲血祭的陋習,用糌粑和酥油捏成各種彩線花盤形式的“堆”或“耶”來代替活生生的動物作為祭品,並取得了成功,但這到底是在多大範圍內、何種程度上的成功,還是需要加以考證的。《舊唐書·吐蕃傳》中記載說,“(讚普)與其臣下一年一小盟,刑羊狗獼猴,先折其足而殺之,繼裂其腸而屠之。令巫者告於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之神雲:‘若心遷變,懷奸反覆,神明鑒之,同於羊狗。’三年一大盟,夜於壇墠之上與眾陳設肴饌,殺犬馬牛驢以為牲,咒曰:‘爾等鹹須同心戮力,共保我家,惟天神地隻,共知爾誌。有負此盟,使爾身體屠裂,同於此牲。’”(見《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六,列傳一百四十六,《吐蕃傳》上)這裏的“巫者”指的就是本教法師,可見在當時殺牲畜以祭神的活動還是比較頻繁的。

本教徒在桑耶寺裏舉行了一次規模較大的祭祀儀式,為此宰殺了大量的牲畜作為犧牲,進行血祭。這種血腥的宗教儀式與佛教的“不殺生”戒律全然相違,佛教徒對此憤然反對,向赤鬆德讚提出抗議,說:一個國家不能有兩個國王,一個地區也不能有兩種宗教,如果不廢除本教,所有印度僧人都要離去,不再在吐蕃傳法了。

也有另一種說法是,本教徒提出:“不應奉行佛法,應當奉行本教!”於是寂護大師提議兩派以辯論一決高下。

總之,755年,在寂護大師的提議下,藏王赤鬆德讚親自在墨竹蘇浦之江布園宮前主持了一場著名的佛本大辯論,讓佛教和本教二派的代表人物各抒教理,辯論兩種宗教的優劣。規定在辯論中,若本教獲勝,就使佛徒們各回故鄉;若佛教獲勝,則廢除本教。這是佛本兩教鬥爭的高潮,也是佛本兩教的大決戰。在這次辯論會上,佛本雙方都由各自最有成就的大師出場。佛教方麵的代表以寂護大師為首,本教方麵的代表以著名的香日烏金為首,大辯論的結果以佛教的勝利和本教的失敗而告終。

於是,之後不久,藏王赤鬆德讚頒布了在吐蕃廢棄本教、宏揚佛法的若幹規定:

1.不得再行本教。

2.不準為死者殺牛馬及生靈,不得放置肉類。

3.凡為諸王消禍禳災,如果對妖魔想舉行本教法事,除蔡米及香雄兩處外,他處不得做此法事。

4.將本教書籍悉數投於河內,餘者最後均以黑塔壓之。

5.今後要倡引佛法,修建寺廟。

(上述內容見巴臥祖拉陳哇:《賢者喜宴》,黃顥譯注,《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2年第2期。)

藏王取締本教,給本教徒指出了三條出路:一、改宗佛教;二、還俗,放棄宗教職業,做吐蕃王朝的納稅百姓;三、如果既不願意改教,又不願意當平民,就將其流放到邊遠之地。

這一次佛本大辯論給本教帶來的後果是使其徹底失去了國教的地位,並且從此一蹶不振,雖然不至於就此滅絕,卻隻能從吐蕃的中心地帶流向邊遠地區,淪為小範圍傳播的弱勢宗教。本教徒把這稱為本教史上的“第二次大法難”,將從止貢讚普滅本至赤鬆德讚滅本這個曆史階段叫做本教的“中弘期”或“中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