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古老的本土宗教——本教(3)(2 / 3)

(三)本教後弘期

本教的後弘期一般是從赤鬆德讚滅本之後算起,不過,由於本教遭受的打擊極大,在那之後的一百多年裏實際上未能真正複興。

841年,朗達瑪任吐蕃讚普後,下令毀滅已在藏地成為主流信仰和國教的佛教,隨之朗達瑪被刺身亡,吐蕃王朝因內亂而全麵解體。這兩個大事件的相繼發生,改變了本教受到壓製的命運,因為那時沒有任何一個強勢的政治勢力來阻止本教的發展,它幸運地擁有了一個多世紀相對自由和相對寬鬆的發展環境,得以休養生息,並重新開始傳播教法、向前發展。

當佛教在藏地點燃複興的火苗之時,本教也開始重整旗鼓,正大光明地傳播本教教法,修建寺院,一方麵發掘從前所藏的經文經典,一方麵大規模地從佛教中吸取自己所需的內容並加以改造,豐富和發展自身的教義教理體係。這便是本教徒所言的本教“後弘期”或“後興期”,它的時間段從赤鬆德讚滅本一直持續到今時今日。

嚴格來說,本教的複興應該從9世紀至10世紀之間算起,那時有三名尼泊爾香客在著名的桑耶寺意外地發現了大量的本教經典,他們把那些本教文獻賣給了本教徒,換取了一些食物,由此才揭開了本教複興的帷幕。可以說,本教在後弘期首先是以“伏藏”為傳播內容,在藏區的衛和藏兩個地區開始複興,然後又向遙遠的阿裏、安多和康區發展。

需要說明的是,所謂“伏藏”,是指在本教和藏傳佛教中因法難或傳法時機不成熟而被藏匿起來、在後世又被重新發現和挖掘出的經典和法物。對於伏藏的真實性問題,在藏傳佛教諸多教派中存在爭議,如薩迦派等教派對此表示懷疑,而寧瑪派對伏藏的真實性則深信不疑,在學術界對此也有不同的觀點。著名藏學家噶爾梅·桑木丹根據伏藏師的身份及他們發現伏藏的經曆,認為這些伏藏不可能都是偽造的。

在本教史上,被尼泊爾三香客發現的經典文獻被稱為“北藏”,因其內容是從桑耶寺往北傳播的,屬於本教後弘期“五大伏藏”之一,並列居於首位,也是本教後弘期的開始。不過,它們並不能算是最重要的伏藏。那之後,又在後藏的智燦遝嘎爾發現了五大伏藏之一的“南藏”,這是本教曆史上影響最大的伏藏,它的發掘人和傳播人——本教伏藏師辛欽魯噶(995——1035年)出生於藏地顯赫的辛氏家族,甚至被認為是雍仲本教祖師辛饒·米沃且的直係後裔,他本人亦是學識淵博,弟子中又出現了像竹·南喀雍仲、敘·耶拉布、芭頓·巴卻和覺拉玉吉等著名本教大師,包括他的再傳弟子梅烏·貝青也是在本教曆史上獨樹一幟、赫赫有名的大家,對本教在後弘期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後來,又陸續發現並發掘出了本教的“衛藏”、“康藏”和“新藏”等文獻,它們與“北藏”和“南藏”合稱本教的“五大伏藏”,在現存本教文獻中占很大的比重。18世紀,安多嘉絨的本教學者貢珠紮巴將這些文獻彙總編目,撰有《雍仲本教遺訓目錄·十萬日光》。這五大伏藏成為了本教傳世文獻的主要內容,而且也是本教《大藏經》的基礎文獻。

本教的複興與藏傳佛教的複興幾乎是在同一時期,被本教稱為後弘期的時代,也是藏傳佛教史上的後弘期。本教雖經複興,但它的力量與佛教達不到同一層麵,它不僅完全處於劣勢,而且成為一個遭受歧視的宗教派別。為了自己的生存發展,本教極力大量地吸收佛教的內容,本教的中觀、般若、因明等理論建設就是在這個曆史階段完成的。

總之,在這一時期,本教不僅在教理儀軌方麵日漸成熟完善,建立起了自己的宗教理論體係,並且從藏傳佛教中吸收了一些固有的教理結構,借鑒了其經文分類方法,創造出了在內容和編排形式上都與佛教《大藏經》類似的本教《大藏經》,包括了本教的《甘珠爾》和《丹珠爾》。並且,在這一時期也建立了不少著名的本教寺院,出了許多有名的本教高僧。

二,藏傳佛教界的本教曆史三階段

把本教的發展階段分為“篤爾本”、“恰爾本”和“居爾本”的著名曆史三段論,最初是由藏傳佛教止貢噶舉派的鼻祖止貢·玖丹貢布於12世紀下半葉在他的著作《惟義經典》中提出,後來,藏傳佛教格魯派高僧土觀·洛桑卻吉尼瑪在他的《教派源流及教義明釋善說晶鏡》(即《土觀宗派源流》)一書中也采用了這個說法。由於土觀大師學問高深、地位尊崇,在清政府和蒙藏佛教界享有崇高的聲譽,這部著作迅速地被流傳,於是篤爾本、恰爾本和居爾本三段論也很快成為了佛教史家劃分本教曆史階段的一個重要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