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本大辯論與本教中弘期的結束
止貢讚普采用強硬的手法抑製本教的權力,直接驅逐本教法師,引起了信仰本教的大臣洛昂達孜等人的仇視,之後不久,洛昂達孜就設下計來,激怒止貢讚普令他與自己格鬥,並在格鬥中將他殺害,然後驅趕王室,自立為王,雅隆部落陷入了內亂。經過十餘年的鬥爭,止貢讚普的兒子恰赤讚普(布德貢傑)重新掌權執政。布德貢傑為了安定當時的社會,改變了他父親驅逐本教的過激做法。他又從象雄等地請來了幾位本教法師,翻譯多部經典,使本教再度得到發展,但他也不給本教徒過分膨脹權力的空間,而是與本教徒和平共處,使政權與教權互為依存、相對平衡。
這種本教平和發展的時期持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一直延續到佛教傳入吐蕃的7世紀。在這個期間,讚普們依然像從前那樣,按照傳統從象雄迎請古辛,古辛們從象雄帶來了本教的醫術以及與吐蕃不同的文化,比如“地上六賢王”之時,吐蕃興盛著本教的數部續部典籍和五明學,這五明據說是“苦於疾病者用醫藥治,魔鬼加害者用咒滅,生老病死者用曆算調,他人被侵者用聲明除”(見本教典籍《教法要義》第128頁,轉引自恰白·次旦平措等:《西藏通史——鬆石寶串》,陳慶英等譯,拉薩: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3頁)。此外,也仍然繼續著在吐蕃建設本教的神殿——塞康的事業,這種神殿在後來就成為了本教寺院的雛形。
從止貢讚普去世,至7世紀的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代國王鬆讚幹布時期,本教一直是吐蕃和象雄唯一的宗教。
古象雄曾統一了號稱有18萬戶部落的十八國,並經曆了有影響的十八代象雄王朝,雍仲本教則是象雄的國教。丹增仁青堅讚德青寧布在《瞻部州雪山之王岡底斯山誌意樂梵音》中記載說,在象雄十八國王時期,“上之辛繞(本教僧侶)們尊貴,下之國王們威武。在聖山岡底斯有一百零八位隱士,在山腰有一百零八個聚集地,山腳下有一千二百戶信民的村落”(丹增仁青堅讚德青寧布:《瞻部州雪山之王岡底斯山誌意樂梵音》第30頁,轉引自才讓太:《再探古老的象雄文明》,《中國藏學》2005年01期)。本教法師們是象雄國王們信奉和供養的對象,本教在象雄王國的社會地位非常的高。
後來,鬆讚幹布征服了象雄,逐步完成了吐蕃的統一大業,他一改藏地過去唯一崇本的局麵,正式引進了佛教,修建了以大昭寺為主的四十二座佛教神殿,又延請漢、印、藏、尼泊爾等地多位譯師開始翻譯佛經,並以觀音菩薩化身自居,還製定了以佛教十善戒為基礎的法律,於是藏地開始了本教與佛教並存的時期。
本教教徒對佛教的傳入加以抵製。他們把在神殿內供奉佛像看成是對本族固有神靈的褻瀆,把一切天災人禍歸都罪於佛教的傳入,又在暗中搗毀新建的佛教寺廟。如《西藏王統記》中記載,當時拉薩修建大昭寺,說其“晝日所築,入夜悉
為魔鬼摧毀,不見餘痕”,這顯然是本教徒的所為。對此,鬆讚幹布不得不在幻顯殿建成之後,“於四角畫雍仲符號,以娛本教徒,畫方格以娛平民,畫一切許作之形,以娛護法、龍王、夜叉、羅刹等。”以此來安撫本教徒,緩和佛本之間的矛盾。
鬆讚幹布之後,又過了兩代,第三十六代藏王赤德祖讚繼續扶植佛教,但那時讚普的權力尚不足以與本教的信奉者們相對抗。他派人去迎請在崗底斯山朝聖的印度法師佛密和佛寂,派桑希到漢地取經等活動,都是瞞著本教教徒在暗中進行的。當這事被發現後,信奉本教的貴族大臣們聲稱當時發生的天花瘟疫是因吐蕃境內的鬼神對外來佛教僧人的憤怒所引起,以此為借口驅逐了那批僧人。在赤德祖讚死後,本教徒瑪尚·仲巴結掌握實權,糾結朗氏等傳統勢力,發動了藏族曆史上的第一次禁佛運動,禁止佛教傳播,禁止翻譯佛經典籍,放遂外域的佛教僧人,拆毀佛教神殿,將佛像埋在地下,又將大昭寺改為屠宰場,甚至殺死了當時信奉佛教的大臣朗·蔑色和米·東曹。
8世紀中葉,吐蕃第三十七代讚普赤鬆德讚在掌握實權之後,采取了大力扶植佛教的各種措施。他從印度請來了寂護和蓮花生這兩位佛教大師來吐蕃傳法,修建了西藏曆史上第一座佛教正規寺院——桑耶寺,又在寺中開辟譯場,組織人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