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引以為戒(3)(1 / 2)

如果家長不能給孩子足夠的尊重,片麵地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可能自己辛苦得不亦樂乎,覺得盡了本分,孩子卻茫茫然然有苦難言,飽受折磨。

正如中華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黃慧賢老師所說的那樣:“很難想象的是:一個從來沒有被尊重過的人能夠去尊重別人;一個從來沒有被正確愛過的人能夠去好好地愛別人;一個從來沒有被寬容過的人能夠去原諒別人;一個從來沒有被肯定過的人能夠有自信心和自尊;一個從來沒有被賦予過的人能夠成就自己和未來。”

所以,家長正確地教育孩子,就要尊重他進而成就他,就必須注意以下幾方麵:

1.父母的心態決定教育孩子的效果不要將自己的生活理想強加於孩子身上,“駕馭”孩子去完成自己未竟的目標,對於孩子,家長過多的強迫會形成他思想上的反彈。

2.教育孩子切忌帶情緒現代社會壓力之大,家長教育孩子也可能會有一些不良情緒,不要低估孩子的分辨力,如果家長的訓導讓孩子覺得委屈,孩子就會有逆反心理,就會對既有的錯誤“自動屏蔽”。所以,家長在情緒不好時,不要隨意評論孩子的是非,要對事不對人。

3.教子其實是自我修煉成功子女教育的起點,就是“謙卑地交出對子女的所有權”,真正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認真去了解孩子,客觀地幫助其成長。當家長能擺正自己的心態,清楚自己的動機,為孩子的進步由衷地讚美,為孩子的過失找出路時,家長就能和孩子自由地溝通,和諧地相處。

著名詩人紀伯倫的那首《論孩子》,值得每位家長好好聆聽: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的兒女。

他們通過你,但並非來自你。

就算他們和你在一起,也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但不是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

你可以讓他們的身體住在家中,但關不住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心靈懷想著明日之屋。

那是你不可能去拜訪,甚至在夢中也到不了的地方。

你很努力想要跟他們一樣,但是你的追尋卻不會讓他們像你。

因為生命並不會倒流,也不會逗留在昨天。

你是弓,孩子是箭,他們即將射向遠方……

要點總結

魯迅說:“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作為家長,不應該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物品,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個寬鬆民主、幸福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孩子的天賦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

和別人的孩子比

……我經常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好像從記事起,我的爸爸媽媽就不斷地拿別人和我比,尤其在每次開完家長會後。他們既然認為別人好,就讓別人做他們的兒子好了。再說我不是不想學好,我也在努力,可為什麼我的成績他們都看不到呢?我甚至都不想再待在家裏了,我討懨任何人。為什麼他們都不能了解我呢……這是高二學生小飛在和記者聊天時,說到的一段話。從小飛的語言中,我們可以看出就是因為小飛的家長總是拿小飛和別的孩子比,才造成了小飛焦慮、抑鬱等不健康心理,顯然家長這樣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中國的家長很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而且什麼都比,個子比高矮;做事兒比快慢;學習比好壞。孩子從小長到大,家長一直都在比。

家長通常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隻要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在某一方麵比自己的孩子強,家長就會持審視的態度,質問自己的孩子為什麼不如別人。這就在無形之中,給孩子增加壓力,造成陰影,孩子也會覺得不自信。

一個非常優秀的孩子張鵬,小學六年,每次開家長會,張鵬都是老師表揚的對象。初中三年,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每次考試成績都是班裏前幾名,在年級裏,雖然不是數一數二,也都名列前茅。

在別的家長看來,張鵬的父母真幸福,孩子這麼優秀。可張鵬的父母不這麼看。張鵬在班裏沒有名列第一時,父母就拿他和班裏的第一比,張鵬在班裏第一的時候,父母就拿他和年級裏的第一比。總的來說,張鵬的表現很少得到父母的認可,父母始終在拿張鵬和那些比張鵬更優秀的孩子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