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一位家長講述了女兒圓圓的故事,就可以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精神鼓舞其實能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力量。
我們給圓圓的獎勵就是經常在一個小本子上記下她值得表揚的事情,畫朵小紅花。即使這樣的“畫餅充饑”,也沒拿它用作學習方麵的激勵,小本子中沒有一朵小紅花是因為考試成績好得到的。
采取“考好了不獎勵”的政策。當然也有“考壞了不批評”的政策配套。就是說,在我們這裏,她考好考壞都是正常的,不會因為她考好了我們就興高采烈,給予大力的獎勵,也不會因為她考不好,我們就生氣失望,相關的獎懲當然更沒有。
並非我們內心真的不在意她的學習成績,作為家長,我們也強烈地希望她有好的學習成績,但這種願望一直埋在心裏,轉化到日常細節的處理和思考上,而不是經常把它表露在言語和表情上,或是簡單的拿物質獎勵來“引誘”孩子。
圓圓的學習成績基本上一直令我們滿意,每到學期末我們翻看她的成績冊時,總是感到非常愉快。放假了,我們可能會帶她去買一件非常好的衣服,但隻是因為這衣服好看,並且此時應該給她買一件了,我們絕不把她的考試成績和這件衣服聯係起來。
故事中的圓圓雖然沒有得到家長物質上的大力獎勵,但是依然可以名列前茅。把好好學習當成一種習慣,真是令家長欣慰。家長傳統的觀點認為不在物質上大加獎勵,孩子就會不好好學習,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隻有家長在成績上淡然,才能把孩子拉回到踏實的學習心態中,也防止他在學習中有壓力或變得虛浮起來。
溫馨提示:
獎賞不是目的,而是輔助性的評價,獎賞是對個體行為某種程度上的肯定,獎勵要用得適當,用得合理,否則,亂用獎勵,反而會失去獎勵本來的意義。
孩子追求上進,認真努力地學習,獲得獎勵自然可以理解,但是,家長也應該遵循一點中庸之道。
1.改變孩子的榮譽觀、表現觀,要讓孩子有正確對待成績的態度當孩子告訴你自己取得了好成績,家長應該告訴孩子,這是他的學習狀況很好的反映,應該再接再厲,繼續發揚,讓孩子感受到被人尊重、敬佩的喜悅,體會到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同時告訴孩子,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得到認可,是健康成長及社會價值的表現,而這種表現不是單純用獎勵能替代的,否則就喪失了學習的意義。
2.正確對待孩子提出的要求當孩子考好後向你提出物質要求時,家長可以適度地滿足。如果孩子提出了過分的要求,家長不可發火,但是也不能失去原則,要耐心地引導和教育,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適當給孩子進行心理撫慰平時家長對孩子過度遷就,孩子一考好了就會提出物質要求。而一旦不能得到滿足,肯定會產生失落感,為此,家長應讓孩子有個心理適應的過程。一段時間內,家長要細心地去發現孩子的其他閃光點,多從精神上表揚、鼓勵,讓他淡化“一受表揚就提要求”的思想。久而久之,精神上的需要就替代了物質上的需要。孩子一考好就要求大力獎勵的毛病便容易改掉了。
4.盡量取得老師及家人的配合,共同教育孩子家長單槍匹馬的教導,力量畢竟有限,所以家長要聯合孩子身邊一切有利的力量共同教育孩子,讓孩子對成績和獎勵之問的關係有一個理性的認識。
要點總結
孩子的學習成績與物質獎勵之間沒有必然的聯係,家長也沒必要在孩子的學習上打上許多功利性的色彩,物質獎勵能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然而精神的力量卻更加持久。如何端正孩子的學習態度,讓孩子腳踏實地地發展是家長應該深思的問題。
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人物品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孩子心目中最崇拜的人莫過於家長。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覺得跟孩子的距離卻越來越遠,這就是因為家長與孩子出現了代溝。
為什麼孩子不願和家長敞開心扉的交流呢?心理專家認為,這些所謂失敗的家長的問題就在於:“占有”與“錯位”,很多家長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私人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