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兒子的感悟,塞德茲寫成了《俗物與天才》一書。塞德茲認為,天才還是俗物,與其說是由先天的遺傳、稟賦等因素所決定,不如說是南後天的環境影響和教育等因素所決定。此書在當時和後世獲得了巨大反響,被一代一代的家長奉為教育孩子的圭臬之作。
全麵教育才能夠造就天才,按照一定“規格”培養起來的孩子,長大後必然成為俗物。比如有些孩子日常活動中行為時常受到大人的限製,總是循規蹈矩,沒有自己的思想或者內心壓抑,他們的特征是很聽話,總是唯命是從,害怕被批評,竭力使自己的舉動不出格、不違禮俗、不犯過;他們接受別人教給的東西,幾乎從不表示懷疑,這樣的孩子能否成長為“才”,可想而知。
小塞德茲有一個最要好的朋友,叫格蘭特·哈塞,他就是這樣一個不自由的孩子。格蘭特的父親哈塞先生是一位醫生,也是經常與塞德茲共進下午茶聊天的朋友,塞德茲對他和他的家庭都非常了解。關於格蘭特小時候的情形。塞德茲這樣講述:
格蘭特一生下來就備受束縛。他被層層衣服捂得嚴嚴實實,發現自己想踢腿時卻不能自由地踢腿;他有吮吸拇指的習慣,為了不讓他養成這個壞毛病,媽媽就把他的手臂綁進袖筒裏。或者把什麼難聞的東西塗在他的指尖上:當他開始在地板上玩耍時,立刻便會聽到“淘氣”“肮髒”之類的話。
家庭中總是有那麼多惱人的瑣事,他的父母時常會因為這些瑣事而大聲爭吵。這些爭吵刺痛了小格蘭特的神經,他因為害怕而哭泣不止。
這樣沒道理的哭喊,往往又會招來父母的打罵。
他的父母最關心的是子女不犯錯——做好每一件事,所以,當親戚鄰居來拜訪的時候,格蘭特必須表現出自己是一個有教養的好孩子。在女士們遞給他一塊巧克力時,他必須說聲“謝謝,夫人”;在男人們命令他離開時,他必須恭恭敬敬地說“是的,先生”;他還必須留心在飯桌上的舉止,不管有多餓也不能狼吞虎咽,尤其在大人談話時,必須管住自己不要插嘴。
在智力上,格蘭特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說他很聰明。他學習起來毫不費力,成績十分優秀。但是,他的學校生活卻毫無樂趣可言。學校一心隻想把包括他在內的所有學生訓練成循規蹈矩、言聽計從的好孩子,哪怕再不合理的規矩也不能有絲毫反抗。
溫馨提示:
天才是什麼?就是要有勇敢的精神、自由的頭腦,還要有雄偉的氣魄。家長要想成就天才的孩子,就要注重從這幾方麵進行培養。
可以想象,格蘭特在學校時也隻能學到一些膚淺的、沒有多少用處的知識和學問。而且就算接受了高等教育,格蘭特也不會知道自己想從事的事業是什麼。
格蘭特也有過少年的夢想,希望成為一名探險家、飛行員或是畫家等,但他的理想往往會換來人們的驚呼:“難道你想靠這種職業為生嗎?
你怎麼養活你的妻子和孩子?”在他人意見的左右下,格蘭特多半會遵從父親的意誌,他完全是為別人而生活,並不是在為自己生活。
塞德茲就曾感慨道:“在這種教育下產生出來的難道會不是俗物嗎?
難道我們指望靠這些俗物來實現人類社會的幸福與完美嗎?當然不,俗物們隻會成為那種狹隘的唯命是從、毫無主見的人,一生隻能低頭哈腰,這樣的人隻會使世界變得更糟。”
對於天才的教育方法,塞德茲的天才教育法則中有詳細的敘述,家長可以參考:
法則一:紀律會扼殺天才。
塞德茲認為教育的目的不在於形成習慣。而是要經常防止習慣的固定化,孩子的思維被束縛了就很容易成為隻會聽話、不會思考的機器,所以家長要讓孩子在玩樂中提高自己,激發孩子的想象力。
法則二:培養孩子的品質。
塞德茲認為孩子誠實、本分固然好,但是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個性和智慧。家長要明白,孩子從一生下來,就開始接觸身邊的人,他的品質也受身邊人的影響。所以,家長教育孩子,就要重視自己的一言一行。如果總是責怪自己的孩子,孩子就會不自信,這樣,低俗的教育隻能培養出低俗的孩子。
法則三:家長要解答孩子的所有問題。
塞德茲很重視孩子問家長問題的重要性,他說,家長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孩子才有探索的欲望,學到更多的知識。
法則四:消除孩子的恐懼。
塞德茲認為,孩子的恐懼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沒有自信心,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試著讓孩子經曆一些事情,即使孩子產生了恐懼心理,家長也不能嘲笑或打擊他,而應該鼓勵孩子,讓孩子有良好的自我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