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張朝陽和其他同齡人也一樣,都是從小學到大學,一直處於應試教育的高壓之下。當時的社會認為,念書好的學生才是好學生,才能拿諾貝爾獎,才能幹大事業。他五載寒窗奮力在清華讀書,想圓童年的夢想:張朝陽聽說資本家把牛奶倒進海裏,也不肯讓工廠開工,令他深思又好奇,他想快快長大成人,到國外看看資本家到底是怎麼回事。1986年,他終於到了美國。
在美國的壓力有增無減,美國社會總把世界上一群優秀的人士放在一起,讓他們進行激烈的競爭,每個人都懷著同樣的偏激思想,沒有任何保護措施。
經過漫長的7年“苦讀”,他終於獲得了博士學位,並進入ISI創業公司,為公司開創中國業務部。24平方米的房間,工作住宿都在裏麵,在這種環境下練就了在壓力下參與競爭,在競爭中創造奇跡的能力。
新公司剛“開張”就憂患不斷,兩起官司接踵而至。他當時沒有退路,一心融資,讓公司業務開展起來。
在這禍不單行的時刻,機遇也正在危機重重中到來。
1992年9月,當他再遇尼葛洛·龐蒂時,對方邀他一起到英國參加先鋒論壇的演講。他經曆了有生以來最忙的日子,這時候,他的護照頁已經用完,錢也所剩無幾了,為參加會議去英國使館簽證時,護照被拒簽,他的護照上已沒有可以蓋章的地方,因此,他不得不先回紐約解決這一難題。他就用一張可以飛到波士頓的聯程機票,趕忙飛達波士頓,一天輾轉飛奔,等辦完簽證,飛機馬上就要起飛了,好在問題都已解決。
這次會議,參會者都是全球IT界的大人物,他不能失去這個機會;張朝陽說:“第二天就是我的講演,錯過了這次機會,結果將令人不堪設想。成敗就在這一兩個小時。”先鋒講壇為他說服風險投資者到中國投資打下了基礎。
張朝陽以他多年在美國的學識和經驗立即回到美國尋求風險投資,他走上了一條可能一夜成功也可能血本無歸的路,自我壓力讓“誠惶誠恐”伴隨著他的整個創業曆程。
他以靈活的頭腦和雄辯的口才在美國征服了一些鼎鼎有名的大人物,先後說服了MIT的教授愛德華·羅伯特和他的學生Brant'Binder,他的數字化導師尼葛洛·龐帝先後拿出22.5萬美金,注入了他的愛特信公司。隨後,張朝陽以“麻省”博士的身份,說服國家電信部門與自己合作,共同開發“中國工商網”。
1997年1月,首次推出的愛立信“中國工商網”一舉成為中國主幹網上信息的主要來源之一。這一年,中國的ICP取得了長足發展,由於愛特信公司借鑒了“麻省”成熟的技術和商業運作模式,使它以很小的投資,得到了最快速的發展。
1998年2月,隨著“出門靠地圖,上網找搜狐”廣告的打出,中國人自己的網上搜索引擎“搜狐”開始運行。張朝陽為此不得不進行第二次融資,因為當時他已無錢可用了。如果第一次融資是人與人的交鋒,那麼第二次融資就比較複雜了,它涉及到許多文件和商業計劃。
1998年4月,由世界芯片業巨擘英特爾公司聯合香港恒隆地產、IDG國際數據集團及美國哈裏森公司,共同向“搜狐”注入200萬美元的風險資金,這標誌著“搜狐”的二次融資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對“搜狐”的創業來說,最大的困難是國內的ISP服務跟不上來。張朝陽一開始創業,做內容、做媒體,如果沒有好的技術措施,就無法應付這麼大的訪問量。在美國幾個電話可以解決的事,在中國卻需要很長時間來辦理,甚至於花了時間也解決不了。可互聯網是全球化的,他們必須和外國的一些站點來競爭,總之要生存就有競爭,這種競爭是雙重性的;前有猛虎擋道,後有惡狼緊逼,這後邊“惡狼”指中國的同行們。這一行時刻都是危機重重,一旦解決不好,企業馬上就會“崩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