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用行動化解危機(2)(3 / 3)

從華為公司內部情況來看,隨著企業的高速發展和規模擴大,內在的組織管理矛盾日漸突出,以反官僚化為核心內容的組織變革問題也越來越緊迫。對於華為公司而言,要想根據《華為公司基本法》的要求,建立高效的網絡式組織結構,果斷地進行激勵性工作再設計,就操作層麵上講,做起來比較困難。從實際運作過程來看,華為公司的二級矩陣結構存在兩條權力線,這樣實際很容易使企業陷入雙重兩難困境:項目經理對項目運作承擔著責任,而不完全擁有項目資源,這就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往往造成“有時反複做一件事卻沒有時間一次把事情做好”的局麵。

當然,“華為的冬天”實際上並非隻是華為公司的冬天。任何企業都避免不了出現危機。正如任正非在《華為的冬天》中最後說的那樣:“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網絡股的暴跌,必將對二三年後的建設預期產生影響,那時製造業就慣性進入了收縮。眼前的繁榮是前幾年網絡大漲的慣性結果。記住一句話‘物極必反’,這一場網絡、設備供應的冬天,也會像它熱得人們不理解一樣,冷得出奇。沒有預見,沒有預防,就會凍死。那時,誰有棉衣,誰就能活下來。”

企業家自己具備危機意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創造一種製度,使全體員工都具備危機意識。美國波音公司為了增強員工的危機憂患意識,專門製作了虛擬的電視新聞,在員工中反複播放。其電視畫麵是:天近黃昏,員工拖著沉重的腳步,沮喪地離開了工作多年的工廠。門口掛著出售工廠的招牌,擴音器中傳來“今天是波音時代的終結,這是波音公司最後一個要出售的車間”。這種虛擬的淒涼場景,在員工中產生了巨大的震撼力。強烈的危機感使員工認識到,惟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變革之中,企業才能在遭遇危機時從容應對,否則虛擬將成為現實。

企業要建立一種危機文化。鬆下電器公司總經理山下俊彥說:“居安思危的精神是鬆下經營思想的核心。”他認為,企業越大,衰落的可能性和危險性也越大,因此企業越大,就更需要這樣居安思危的精神。正如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其宣揚的就是一種危機文化。當把溫水慢慢加熱時,由於其沒有意識到危機的臨近,可能就在懈怠中慢慢死去;如果放入沸水中,青蛙會馬上跳將出去,免於一死。我們的企業在市場經濟的風浪中,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危機意識不僅是醫治人類盲目性的良藥,還是促成企業變革的最大動力。英特爾公司之所以能獨霸電腦芯片市場十餘年,完全得益於公司的憂患意識和競爭精神。

20世紀80年代之前,英特爾公司一直是存儲器技術方麵的開路先鋒,但進入80年代之後,日本公司大舉降價競爭,使其市場占有率由四成降到二成以下。充滿危機意識的公司掌舵人葛洛夫見大事不妙,力排眾議,揮淚放棄了自己發明創造的存儲器市場,轉而專心致誌開發微處理器。1985年,開發出80386芯片,1986年386係列上市,1989年4月又推出486係列,緊接著,又推出586係列。1997年,英特爾又推出P6係列芯片,使競爭對手手忙腳亂,從而占據了微處理器市場的半壁江山,這一切都歸功於他們的變革機製。

即使在公司內部,也麵臨激烈的競爭。例如,這個團隊負責開發芯片,那個團隊負責開發類似技術,如若這個團隊沒有危機意識,不能自我超越,那麼就將被另一個團隊超過。

一個優秀的企業家,隻有始終保持一種危機意識,勇於挑戰自己,才能戰勝對手,成為強者。可以說,如果沒有自上而下強烈的危機意識,一個企業就失去了生存發展的強大動力。當然,隻有危機意識還遠遠不夠,還必須讓這種意識促使全體成員積極行動,為企業創造效益。